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保 > 正文

环保志士为探索废电池回收产业化倾家荡产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12日00:10 CCTV《新闻夜话》

  欢迎您收看我们的节目。如果一项事业已经让你倾家荡产了,你还会执着地去做它吗,你也许不会,但是有一个叫王自新的人,却努力做到了现在。自从和废电池打上了教导以后,他的命运就紧紧和废电池连在了一起,1999年,王自新押上全部家当,创办了当时全国第一家废电池处理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工厂还没有开始运转就宣告下马,他也为此倾家荡产。但是失败并没有让他放弃当初的选择,反而是越干越勇,他先后开设了废电池回收热线,举办了免费的废电池巡回展览,而且为回收废电池拒绝了稳定的工作,最近,他又和北京有用垃圾回收中心联手,直接到各个单位和市民家里回收废电池,许多媒体都对王自新持续不断的努力表示钦佩,但是又都认为他是一个失败者,而大家对他最新的称呼则是“环保狂人”,被叫做狂人的王自新,为什么会对废电池如此执着,他又能在环保的道路上走多远呢,下面我们马上就要对王自新进行专访。

  废电池让他倾家荡产,他却要为废电池设计未来。环保狂人王自新接受《新闻夜话》专访,发誓要把废电池产业化探索之路进行到底。

  记者:现在您被称为“环保狂人”,你承认这个称呼吗?

  王:应该这个称呼,对我来说现在可能比较贴切。

  记者:狂在哪?

  王:是这样,因为现在的话,大家都知道,废电池现在有关部门不鼓励回收,同时的话,在没有一个有效的资金的支持,又没有政策的扶持,又没有各方面的相关的市场的情况下,我现在可以说,为废电池倾家荡产,还坚持在这个领域。

  记者:我知道您99年开始和亲戚一起,一共投资了700万,开始做国内当时的第一个废电池回收处理加工厂,但是当时由于各种原因,不但没有上马,而且很快就等于是失败了?

  王:对。

  记者:当时是输在哪?

  王:当时的话,主要是因为我们进入这个领域,因为这个废电池处理厂,可以说是全国首家,各方面对于他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这是一个,再一个的话,因为我们当时设计是年处理量3000吨,你必须要保证每年2000吨的废电池的回收量,这样这个厂才可能运转下来,但是咱们回收量的话,大概也就200吨左右。

  记者:就是回收是最难的?

  王:回收是最难的。关键是老百姓对废电池的认识,他能不能参与到这中来,这是关键。

  记者:那次失败了,但是当时您是把全部身家,全部家当基本上都投进去了,从那之后,是不是你的生活就彻底改变了,倾家荡产了,很多媒体就是报道?

  王:对,因为最终的话,因为当时的话,我们几个人投了大概将近700万,其中我在回收,宣传,包括各种层面,我自己直接投资在将近100万左右,是我当时从事经营历年的积累,可以说是倾家荡产。所以导致我们当时车也卖了,然后工作的场所也搬到家里来了,搞了很多工作,也是非常被动,由于资金的匮乏,这样直接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包括家庭的生活,都受到很大的影响。

  记者:现在你还继续很执着于废电池回收这件事情,你把废电池的热线都开在了你们家里,这热线对你的事业有什么帮助吗?

  王:因为我们厂建厂过程中,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因为我当时负责回收宣传,从分工上来说,很多消费者的话,包括各方面,对废电池的认识不是很理解,而且我们也缺乏跟各界跟社会的一个沟通,所以说当时的话,是2001年6月份,我们设立了一个废电池热线,设立的话,当时是我们在丰台一个展览中心设在那,但是因为一下班之后就没人接听了,也是为了做这个工作,我们就把它放到家里,可以保证24小时有人接听。

  记者:一天大概有多少个电话?

  王:不一样,因为现在比如说活动比较多的时候,可能就比较多,原来是《北京晚报》登了一篇文章,出完了之后,大概是那两天到三天,三天大概是270多个电话,基本上我和我爱人是轮班,连吃饭各方面的时间都没有。

  记者:就是在热线里,跟大家宣传,说你回收吧,把废电池送到我这来?

  王:因为热线的话,主要解决几个问题,大家都知道,对废电池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他不知道到哪去交,如何去交,交的不是很方便。所以我们就告诉他,您这个电池如何去交,比如说30公斤你可以交到哪,数量少你可以交到哪,解决这些问题,然后同时解决消费者对于废电池认识上的一些问题,然后同时还有一些其他的,比如说有一些人想建厂,或者说有些其他的帮助,这些方面的。

  记者:这两条热线设在你们家里,而且为了接热线,经常都不能出门去,听说你为了这条热线,还放弃了一份很不错的工作,就是因为你不能出门?

  王:对,当时的话,是一家杂志社,准备让我到社会关系部负责,试用期是3个月,每个月是800块钱工资,当时这800块钱对我来说,可以解决很大的问题。但是前提条件必须要坐班,不能再去接这个热线了。

  记者:坐在单位里,不能坐在家里?

  王:对,这样的话,我的热线,我毕竟还得有一天要接听的,这样的话,一个冲突的问题,而且当时还提出来,你不能再干废电池,你必须要专职给我干这个,可以这样说,废电池现在的话,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了基本上,所以说我离不开它,所以说当时也没办法,也是忍痛割爱吧,所以说现在基本上有些人让我去找工作各方面的,我基本上不愿意去想,因为现在也不现实。

  记者:废电池成为您生命中的一部分了,您也不愿意去想工作,但是,现实就是没有收入啊?

  王:现在的话,我的工作就是废电池。

  记者:您刚才提到,为了废电池回收这项事业,不但没有一分钱收入,而且我们听说,你还要投入7万块钱,制作了一套电池知识的普及宣传挂图,送给北京一些社区,单位等等,到那些地方去展览?

  王:对。

  记者:这些钱又是从哪来呢?

  王:当时的话,我是获得了国家科普技术专项资助,资助我3万块钱,然后我把当时自己仅有的47000多块钱,全都投进去了,做了这1万多挂图,全部向学校,社区,单位,免费赠送的。

  记者:把最后的4万多块钱也投进去了,我们听着像一个打水漂的一个买卖,依然是没有一分钱的进帐,为什么呢,你是想提高大家的什么认识呢?

  王:因为废电池作为现在废电池的现状来说,大家对废电池,该不该收都是一个问题了,所以对它的理念,从认识层面的一个问题,我们现在做这个挂图的一个目的,让大家真正了解废电池,认识废电池的危害性,然后从自身,自觉自愿地从事到我们这个事业中来,这个是我们一个最终的目的,做这个挂图的话,因为我不是说自己想挣多少多少钱,我是想促使这个产业链建起来,所以说这4万多块钱作为我来说,可能是打水漂,但是说,如果能使更多的人通过它,转变自己对废电池一种认识,我觉得可能收获还是很大的。

  投资废电池产业颗粒无收,废电池狂人王自新为何如此执着。

  记者:两年前我们的节目曾经采访过当时的一个新闻人物,河南的一个中年妇女,她叫做田桂荣,她就是自己义务来回收废电池,而且把自己的家都让给了废电池去住,自己在外面租房子,当时她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媒体对她是非常肯定的。那你认为你自己跟她的区别在哪?

  王:田桂荣女士包括其他有些志愿者的话,在废电池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是他们的工作我觉得只是局限于一个环保志愿者这样一个层面上。

  记者:你不是志愿者吗?

  王:应该说我是把废电池看成一个事业来做,因为我现在是从我最初进入废电池,我是想建立一个完整的宣传回收处理产业,一个中国的一个产业链。

  记者:那我能不能这么说,她是为了环保的目的,您可能是为了商人赚钱的目的?

  王:我认为也可以这么说,但是我认为不是很确切,因为我不是为个人谋取更多的利益,而是为社会来创造这个,通过这个产业建设,既解决废电视问题,同时又创造很多的价值。

  记者:我知道您做这么多工作,其实目的就是像您讲的,建立一个完善的废电池的回收处理这样一个体系尽可能多地回收废电池,但是因为国家现在没有很好的回收处理的技术,所以说,国家现在并不鼓励,然后回收这种一次性的废电池?

  王:现在对,国家现在是,比如说对于低汞,无汞电池,是这么一个理解吧,但是从我们的角度来说,我现在开发一套真空热解,处理废电池的新技术,正在各方面工作已经前期准备工作基本上就绪了,然后正在筹集资金,一旦到位的话,马上建一个年处理量1000吨的废电池处理厂。

  记者:但那个时候,你可能面临的依然是你没有足够的废电池让你来处理,就像你上一次失败一样?

  王:对,所以说目前的话,我们现在在北京使开展了这么一个直通车的一个活动,就是到老百姓身边去,到学校,社区,单位,使他觉得,我参与到。否则你光有宣传,老百姓交的不方便,他肯定不会参与的。

  记者:你收了很多的电池,这些电池现在都放在哪?

  王:是这样,因为北京从98年,由当时的环卫系统成立的一个北京有用垃圾回收中心,这是由现在的市政管委指定全市废电池,由他们30公斤上门回收的,我们现在的废电池,我们是跟他们有一个互补,就解决老百姓比如说有几支,几十支,交着不方便,但是我们集中起来,也是送到那,进行集中储存。

  记者:这也会引出来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你回收这些,能够得到这些资源的钱,可能还比不上你回收过程当中,进行生产所用的钱?

  王:对,因为废电池不同于别的领域,在这个过程中,它的回收成本高,运行成本比较高,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没有什么经济利益,在国外,都是通过政策,或者是政策补贴,直接这样,促使企业盈利,还能运转起来。但是在中国来说的话,现在补贴是不可能出台的。现在废电池必须要从一个社会公益的角度,不可能完全从投资利润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

  记者:所以没有人投资给你?

  王:所以说,基本上那些谈了之后当时跟我们信誓旦旦的,最后都不投了。

  记者:是呀,既然不会有人投资给你,那你这个厂子永远建不起来的?

  王:所以说我们现在开发了一套,准备建立废电池的回收体系,比如说我们准备设立100个分中心,然后通过每个分中心设置4辆到5辆废电池回收直通车,到老百姓身边去,建立一个完整的废电池回收体系,而这个体系过程中,我们会有一些销售行为,比如说消费者交我们5支废电池,他购我们一个新电池,环保电池,我们给他折一毛钱,然后总数累计交10支旧电池,买一支新电池,我们折两毛钱,这样消费者等于有一个利益的回报。

  记者:你们也有利益,在这个过程当中?

  王:对,可能比如说我销售的量很大,可能厂家给我一点折返,拿这块,然后这部分做资金积累,然后用于我们的废电池处理厂的建设。

  记者:很漫长的一个过程?

  王:应该说这个过程至少需要一年左右吧,这个过程。

  面对生活窘境,狂人也有压力,他无奈的执着究竟还能坚持多久?

  记者:您被称为“环保狂人”,而且看得出来,你对你做的这项事业非常的执着,而且很痴

  迷,现在你把跟废电池的工作,电话热线等等都安排在了你的家里,而且你提到了,爱人还要帮你接电话,这么多年,他们怎么看你的工作?

  王:应该说支持是肯定的,但是并不是很理解,比如说我父亲,他就说,你这么多年了,你看你表弟都挣了多少多少钱了,你这没挣钱,结果都扔进去了,我爱人还说呢,你还不赶紧找份工作,现在我这样的话,也是现在是比较困难的,而且也是有时候看着她回来,因为工作路程比较远,工作也比较累,这样的话,看到心里边比较着急。

  记者:而且家里也给你有压力?

  王:对,因为现在家里的经过收入也确实是比较,生活也比较窘迫,现在就靠我爱人1000多块钱的工资维持。

  记者:全家人?

  王:对,5口人,北京应该算低保户吧,但是首先的话,因为目前来说,基本上维持日常生活,应该说维持一定标准是没问题的。但是从长远来说,我也挺为这个境况担忧。

  记者:你不想为他们做点什么吗?

  王:从我来说,我也确实想为他们做点什么,谁都希望自己的生活物质条件方面非常好,这个我也希望,但是更多的话,我对电废电池的关心,可能比对他们的关心可能还要多。

  记者:您自己也认识到了?

  王:对。

  记者:您应该比我更知道,干环保,就是干回收废电池这项事业,是一项非常非常艰难的事情,也坚持了有这么多年了,有5年的时间,有没有想到中间换一个,就是现在换一个稳定的,有收入的工作?

  王:想过,确实想过。

  记者:经常想?

  王:不是说经常想,但是也是想过,包括当时的话,到报社找工作各方面的,因为家里的这种状况,本身父母年岁也大了,身体也不是很好,比如说一旦有个病各方面的,因为我们是农村,也没有医保,各方面的保障,这样的话,也不敢想象,一旦得了疾病什么各方面的,这个家会是一个什么状况。

  记者:现在的收入只能是维持日常生活?

  王:只能是维持日常生活,一旦有个什么,日常的出现什么问题的话,那根本是不能维系的,当时我也想找一个稳定的工作去做,但是,可以说,现在我日常的工作,可以这么说,我都是在废电池这方面,方方面面都是深入到废电池,找别的工作。

  记者:走火入魔了已经?

  王:也很难。再一个,为了这个废电池,我现在是把它看成一个事业,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这么一个目标,所以说我也不想放弃它,而且我家人的话,应该说也还算比较理解至少说目前还没有提过什么大的抗议。

  记者:很幸运他们能够这么支持你,我知道你对有一些媒体记者说,说你就像堂吉诃德,举着长矛去冲刺,但是我们都知道,堂吉诃德现在已经是沉迷于幻想,不切实际,是这样一些人的代名词,可能现在,很多观众就会说,你就是那样的人?

  王:从现在很多理解,可能的话,应该说也可以这样说,首先咱们得有一个目标,有目标咱们去奋斗了,咱们坚持不懈地去奋斗,我想总会能够成功的。而且我的信条,我最敬佩的就是当时六十年代一个创业中铁人王进喜的话,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而且我的性格可能就是我就觉得,人做事情,遇到困难,两军相遇,勇者胜,这是我的一个,可能做人的一个准则吧。

  记者:到今天为止,依然相信这一点?

  王:对,可能就是我的性格所决定的吧。

  记者:现在最头疼的是什么事?

  王:现在最头疼的问题,一个就是观念问题,因为现在老百姓对废电池的认识,有很多不是说很到位,同时,由于现在又是这么一个社会上宣传不鼓励废电池回收,很多原来做工作的这部分,开展回收的,现在也已经不做了,所以我们现在如果说再不做,那可能很多人,环保之心就要凉了。另一个问题还是担心现在是资金问题,因为现在完全我们等于是可以说是苦练内功,通过我们的销售,通过各方面的一些庞大的体系,去做这个,这样的话,建厂就有一个时间周期的问题,我肯定资金到一定程度我才能去建厂,所以这样的话,为什么可能得一年呢,也可能稍微长一点,比如说一年半,但这个我认为应该说还是比较现实的,对我们说是比较现实的。因为我觉得我跟堂吉诃德最大的区别,就是,我是在综合了国家的现状,市场各方面的现实的前提下,然后提出了应该是一个比较切实可行的方案,去做这个事情。

  记者:你现在认为,你的想法,你的做法,依然是非常现实的,可行的?

  王:对,应该是可行的。

  记者:那你会在回收处理废电池这条道路上继续坚持下去吗?

  王:这是肯定的。

  记者:坚持到什么时候?

  王:应该说至少说看到中国的废电池从根本上解决了,至少到那时候。

  记者:这个时候你会看到这个时候吗?

  王:这个不好说。但是至少我会努力。

  编导:宋楠 主持人:荆慕瑶

  嘉宾:环保狂人 王自新

  播出时间:2004年9月11日23:30分CCTV-12《新闻夜话》首播 次日12:35重播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演员傅彪患病住院
新丝路模特大赛
第61届威尼斯电影节
北京将更换出租车车型
庆祝第20个教师节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游戏天堂2新增服务器
周而复:往事回首录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