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20载教师节 进步的不只是收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12日07:28 南方都市报 | |||||||||
今年的9月10日,是第20个教师节。日前教育部作出统计:这20年间,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的年平均工资分别增长了17.8倍和10.9倍,教师正在成为越来越具有吸引力的职业。这同样也是一个适合提出新期待的时刻,所以面对本报记者的采访,广州市的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收入高点、休息时间多点、各项评比少点、买房容易点等“教师节十盼”。这“颇有成绩、还需努力”的局面,自然是每年教师节里说教师的当有之意。
一个节日的设立,通常都是为了纪念,但教师节显然有更多的含义。无论1985年设立教师节的背后有多少细节与考虑,事隔20年来看聚沙成塔,凸显的是两点:以国法的形式来确定尊师重道的价值共识,以节日的特点来呼吁改善当时颇多不公的教师待遇。所以,我们的教师节从一开始,便是要凝聚感激与促成改变的。前者可谓世界性的常识,所以美国以9月28日为教师节,德国以6月12日为教师节,以及苏丹的2月24日、委内瑞拉的1月15日、印度的9月5日……而中国的教师职业,在一种极为矛盾的社会评语里,处境长期艰难。 被奉为“至圣先师”的孔子,无疑令教师一职一开始就遭遇这等尴尬:一方面无论是官方意识形态还是民间士人的道德理念,都为之加冠戴冕,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知识分子,多为困顿之下,才会选择开馆授学。这深刻地说明了没有科学精神的传统中国对待知识的态度——将孔孟学说敷衍成为全能的解释体系,并使之与帝王道统结合为一,于是教师的职业就成了“传道、授业、解惑”。这一点在近代一度改观,但很快被逆转,孔家店被打翻,但新的全能解释体系取而代之,新的全民迷信泛滥成灾,于是更变本加厉,在最疯狂的反智年代,在“臭老九”的辱骂定性中,教师一职首当其冲地面临个体命运的绝望与整体价值的幻灭。 到今天,我们当然已经知晓,大学是要生产科学的,而中小学,则是要为这科学的生产做普及常识的准备。当我们在1985年为中国的教师一职设立节日的时候,一个重大的时代转折也正在开始。这一点在20年后回看自然格外清晰。而教师,也正是在这20年间越来越回归为一项独立职业本身,而非某一权威教条的灌输机器,因此才展现出它应有的社会价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超10倍的收入增长,并不是我们在这第20个教师节要关注的唯一进步——20年来显而易见的还有:越来越少有人再来简单重复“春蚕”与“蜡炬”的诗句,因为再没有理由要求教师纯粹奉献而不应当收取回报;越来越多地开始有了针对教育领域的逐利——如教师兼职、名校收费高等现象招致的社会不满,这其实也部分说明了教职自有其社会尚未公正对待的价值体现与利益诉求。 也许,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客观真实的师道尊严正在浮现。此后的问题,更多的只是一个如何更上一层楼的技术性问题。因此在这第20个教师节里,我们对于教师们将能获得更普遍、更合理的社会待遇充满信心与期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