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抢救城市“绿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14日01:10 辽沈晚报 | |||||||||
在1936年的营口有关地图上,就标注有“永远角”湿地的位置,据营口市林业局介绍,营口“永远角”是候鸟每年往返欧洲和亚洲的迁徙通道。但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永远角”日渐萎缩。 寻找湿地颇费周折
前日,记者来到营口市区西北端的“永远角”实地察看。找到这块被称为这座城市“绿肾”的湿地费了好一番周折,几乎很少有人知道钢筋混凝土的背后有这样一个地方,更少有人知道它对城市意味着什么。 经一位在“西炮台”脚下养鱼的老者指点,记者穿过“世纪路”,走上了通往造船厂的一条土道,这里已经进了“永远角”。大约走了2公里,路右边的情景惊得记者下了车:一个巨大的泥坑里,数不清的水鸟在栖息,充满生机的白色与泥坑的单调形成强烈反差。同行者说,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沼泽,现在成了废弃的养虾池,坑中只有雨后的积水。不时有鸟儿被惊起,在低空盘旋,鸣叫,像是为家园的破败哀鸣。 过了造船厂就上了大辽河的护堤,护堤的右侧是波光粼粼、奔流入海的大辽河,左侧就是“永远角”的腹地。这里几乎看不到大片的芦苇,一块块苇塘被一块块“干地”分割开,苇塘已经干涸,勉强生长着的芦苇绿色中夹杂着干黄,显得无精打采。快到大辽河拐弯处,一阵阵刺鼻的臭味袭来,一处垃圾山进入视线,多年积埋的垃圾裸露出来,垃圾的上面顽强地生长着碱蓬。 “永远角”已被划入保护区 据记者了解,“永远角”原有芦苇近万亩,一直归营口造纸有限责任公司管理、收割,作为造纸原料,该企业将苇塘租赁给12个个体养殖户,养殖户推广养鱼、养虾塘,破坏芦苇,造成海水入侵,土壤含碱量增大,土壤板结,芦苇大量死亡,产量连年下降,现在已经基本绝收,这也是“永远角”湿地退化的原因之一。 有关专家给记者画了一张“永远角”示意图,他说,现在这里(“永远角”)有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场,还有一家炼油厂,它们使“永远角”面积萎缩、功能退化。 据了解,“永远角”的痛还来自大辽河护堤(海防堤)遭到破坏,引起海水入侵。此外,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入浸也是导致该湿地退化的元凶。 “永远角”的境况已经引起营口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今春市委、市政府召开现场办公会,决定修固海防堤,动迁养殖户。造纸有限公司与12户养殖户解除租赁关系,目前养殖户已经全部从“永远角”退出,养鱼、养虾池已经被推平,但要恢复芦苇生长至少还需要3至5年时间,这还有两个前提:一是保证灌溉,二是废弃鱼虾池不被建筑用地侵占。 该市林业局已经制定了一个湿地保护规划,划定了包括“永远角”在内的“大辽河口自然保护区”。 湿地泛指暂时或长期覆盖水深不超过2米的低地、土壤充水较多的草甸,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沿海地区,包括各种咸水淡水沼泽地、湿草地、湖泊、河流及泛洪平原、河口三角洲、泥炭地、湖海滩地、河边洼地或浸滩、湿草原等。与森林和海洋一样,湿地被认为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之一,有“地球之肾”之称。 本报特别报道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