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救助站“无人喝彩” 救助引导牌不起作用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14日13:05 新闻晚报 | |||||||||
9月,正值游人如织的旅游旺季,中国第七届艺术节加上凉爽的西子湖,足以让杭州这座城市面貌一新。但流浪乞讨却似乎给人间天堂的城市管理人员的心头平添了几分惆怅。 11日,中国“七艺节”开幕式举行后的第二天,记者来到杭州。 “救助引导牌”没用
记者来到杭州市火车站,但并没有找到“救助引导牌”,一位姚姓管理人员告诉记者,9日那天确实在火车站左侧竖了块牌子,电视台、报社当时还来采访,场面很隆重,这几天就没有什么反应,“被撤掉了也说不定啊。” 在管理人员的帮助下,记者找到了这块蓝底白字的牌子,竖在送客车道立交桥下的树丛里,这里行人并不多。 “实际上这牌子也没有什么用。”据他讲,自从《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废除后,火车站就成了流浪人员的“天堂”。由于火车站客流量大,离杭州西湖又不远,流浪人员便白天捡垃圾卖,晚上到火车站集合,躺在站前台阶上横七竖八地睡觉。“这里冬天也不冷,一年四季人都是络绎不绝的。” 由于遣送办法被废除,目前并没有相关机构管理这些流浪人员,平日里,只要不妨碍火车站旅客,站前管理人员也不会管他们。 “现在有了救助站,但他们十有八九都不会去的。”姚先生告诉记者,这些流浪人员在这里拣饮料瓶和易拉罐,每天都有十多元的“收入”,到了救助站里就没有这好事了。 “而且他们也不愿意回家,”据姚先生讲,这里流浪的多数是农民,其中不少人家中有儿有女,家里的土地就让别人帮着种,自己出来捡破烂,还可以给家里增加收入。 “救助管理站”没辙 特意找了周六,一个休息的日子,而都市的流浪人员救助站好像也在休息。 流浪人员救助站位置挺偏僻,在杭州市殡仪馆正对门,从火车站过去要倒两次车。 记者试探着走进去,门前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马上出来阻拦。记者看到,在值班室内有监视器看到门外,他们就是通过这个装置发现记者的,他们很有礼貌地把记者“请”出了门,“没有民政局的书面批准,我们不接受任何采访。” 记者接着给民政局打了电话,但一位值班人员以周六领导休息为由拒绝了记者的要求,据这位值班人员讲,管理站领导周六也休息,所以不会有人接待采访,也不会有人来给记者签采访单。 而就记者一上午的观察,救助站中收容人员并不多,一座5层收容宿舍楼中也没有人出入,更像是一座空楼。而且在这些时间里,记者也没看到流浪人员进入。 五层宿舍是座空楼 “无奈”,杭州市民政局办公室姜伟在电话里告诉记者,这是2003年《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出台后,民政局的最大感受。 现在的管理方法确实人文了。 乞丐们不用东躲西藏地过日子,桥下、火车站、长途车站,到处都是他们的天堂,而民政局的原则是,只要不妨碍治安,不影响市民,乞丐们是自由的。 再也不会有人把乞丐抓到遣送站里了,相应的,连名字都要更改,2003年8月1日,“杭州市收容遣送站”更名为“杭州市救助管理站”,确实人文。 在救助站内,看不到铁门看守,“完全自愿,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来了就住下,给吃给喝,还送一套洗漱用具,要走就送火车票。”姜伟讲。 救助站里,有书刊阅览室,有电视,每人每天生活费6元钱,与杭州市的低保标准一致。 “但人文管理在这里好像不管用了,我们现在感到很无奈。”姜伟讲,管理站几百个位子的容量,现在充其量也就几十人,多数是儿童、残疾人或者老人,而且多数是主动来的,要回家的。 技能培训行不通 “不仅我们这里,也不仅是中国,这是一个世界难题。”英国利兹市市长到杭州时也这样表示,姜伟告诉记者,利兹跟乞丐斗争的经验就是,不能强行引导,而要多些技能培训。 “但这一点也行不通的,过惯了乞讨生活,让他们出力气难度太高。”姜伟无奈地说。 作者:特派记者李宁源杭州报道 实习生王晓晨后方报道 相关专题:关注中国城市乞讨现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