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国下一种形象:是“新威胁”还是稳定力量(3)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14日10:12 瞭望东方周刊

  


  学习包装术

    国家形象归根结底是一国官员和人民自己塑造的,但在这方面,中国还不够成熟

大型休闲游戏燃烧战车 紫光影视通轻松看大片
你的放心来自我的用心 让眼镜成为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过多强调“身正则影不歪、酒香不怕巷子深”,而忽视了在国际社会中宣传自己的形象。

    这样就闹出了很多笑话。

    “看《人民日报》就够了”

    1979-1983年期间《华尔街日报》驻京记者秦家骢回忆说:“我曾经看到《人民日报》登载一条消息,关于一家工厂生产出口产品,我就希望采访这个工厂,遭到拒绝。负责人说你看《人民日报》就可以了,我能说的和《人民日报》发表的肯定是一样的。你们就把《人民日报》翻译成英文就可以了。可无论我如何解释《华尔街日报》不是《人民日报》英文版,采访最终还是没能进行。”

    秦家骢说,当时的中国官员对于如何应付西方媒体还缺少经验,外交部门一度也没有刻意追求国家形象的包装与塑造。

    他回忆道,当时有一位中国政府部门的高层主管官员,召开了一个隆重的记者招待会。招待会开始之前,她发表了长达5页的演讲。演讲后,秦提了第一个问题:“中国是否接受外国银行的贷款?”没想到那位官员说:“谢谢你的问题,下一个。”她又继续让别的记者提问,待全部问题逐一提完后,她才开始说话──说了几句和那些提问全然无关的话,就结束了新闻发布会。

    “中国妇女不需要男人”

    “对国际形象问题,我们存有不少错误观念。”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美国问题专家王义桅博士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比如,将国际形象与国力等同起来,认为国家强大了人家自然就会尊重你。

    “在对国际民众进行我们的外交阐释方面,还做得很不够。”外交学院周启朋教授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认为。“比如,我们搞新闻发布会,应该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了,但如果面对国外记者,我们还像是上级对下级说话,就不会成功。”

    秦家骢回忆说,记得有一次他参加全国妇联举办的一场新闻发布会,提了一个问题:“我看到中国很多夫妻两地分居,中国政府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全国妇联回答问题的领导严肃地说:“中国妇女和你们外国妇女不同,中国妇女不需要男人。”

    互不了解做“傻事”

    美国南加州大学政治系教授骆思典讲了一个故事:大概是1998年,有一天,美国驻北京的记者都接到电话,说中国政府某部门请他们去听报告。做报告的官员说克林顿政府对中国的态度有变化,是建设性的合作,还给记者们吃了非常好吃的菜,像宴会一样。

    骆思典说,那意思是说:“我们给你们面子。就好像当年毛泽东一样,半夜请人来,接见他们,是给老外面子。”

    “可这样做的结果却是:第一,美国记者认为,干吗给我们吃这么好的菜,你们可以给农村那些吃不饱饭的人吃;第二,中方告诉美国记者,我们对台湾、西藏等问题的态度是对的,我们已经告诉我们的媒体应该这样报道,你们也应该这样报道。”

    这位研究中国问题30多年的中国通说,当时,很多美国记者都吓了一跳:中国人认为我们是政府的傀儡吗?于是,《纽约时报》就把这件事给“捅”了出来。中国方面“好心办坏事”,就是因为不了解美国媒体跟政府的关系。

    “中国人不近人情”

    厦门大学传播学教授翟树耀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中国人往往把国内宣传模式原封不动用来“感动外国人”,收到的效果极差。

    他说,比如向西方介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引用代表的话说:“我的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离一个人民代表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但我决心当好代表。”西方人感到中国人可怜可悲,既然他自己都承认水平不够,为什么还要选他?

    中国曾拍过一部介绍中国幼儿教育的电视片,影片中幼儿园窗明几净,孩子们衣着光鲜,但新西兰人提出疑问:这些孩子都是全托,每周六天与父母分开,仅有星期天能相聚,中国人怎能如此“残酷”、“不近人情”?

    再有,西方人非常珍惜生命,重视个人价值,我们却向他们不加解释地介绍中国人为了抢救国家财产,如小羊羔、电线杆子而牺牲生命,为了工作“三过家门而不入”,“妻子孩子病了顾不上”,“父母死了不回家吊丧”,这都使西方人感到中国人“恐怖”、“可怕”、“不讲人权”。

    研究领导而不研究读者

    制作各种外宣品是中国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一项主要工作。

    大连外宣办一位官员送给《瞭望东方周刊》一本《大连百年》,是大连的“名牌”外宣精品,用中英文印刷,每册有2公斤重,画册上领导“一个也不少”,方方面面工作“一点也不漏”。

    这位外宣办官员说,因为太重、太大、太笨,内容也不适合外国人口味,外宾就丢在宾馆里。但就是这样的一本画册,还评上了全国外宣品“金桥奖”。

    他苦恼地说:“现在一些地方对外宣传考虑的仅仅是领导的满意度。”他坦言,在制作外宣品时,大家往往把功夫都下到了研究领导上,而不是研究国外受众上,这是中国塑造国际形象的最大败笔。

    中国正在学会“包装”自己

    可喜的是,中央高层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最近指出,要努力创新对外宣传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坚持用事实说话,全面客观地向世界介绍中国的真实情况,通过事实本身的力量说服人。要深入研究不同国家受众的思维习惯和对中国信息的需求,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有的放矢,增强对外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说服力。-

    (新华社记者黄燕、李佩、刘雅鸣对此文亦有贡献)

    上海人给境外记者“开小灶”

    “西方人眼中的上海”,主要是由50多家驻沪海外新闻机构塑造的,他们每天都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寻找适合的新闻,并发往世界各地。

    以前,对这些人,上海跟中国其他城市一样,主要是“防范”;现在的原则是,能放开的则大胆放开,给境外记者公开、公正、公平的获取信息的环境。主要做法是:

    ●定期举行政府新闻发布会。最多的时候,上海市外宣办一年要为境外驻沪媒体开逾百场新闻发布会、吹风会和通气会。

    ●为一些西方主流媒体开“小灶”。上海市外宣办多次为《华盛顿邮报》、英国BBC等媒体驻沪记者联系落实采访。采访内容基本上都是媒体自己提出的感兴趣的话题。

    ●建立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重要的委办局设发言人,要求重大事件要在第一时间要出声音,不后发制人,不跟着别人的舆论去辟谣、去声明。

    ●邀请外国人访问上海。1999年,上海曾请来99个世界著名摄影师和世界著名画家、作家。一位著名摄影家说:“我拍上海,要由我自己选择主题。”外宣办马上给他提供一辆小车、一名司机、一名翻译、一名陪同,他想拍什么就拍什么。《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黄琳、实习记者蔡明东报道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中超联赛重燃战火
演员傅彪患病住院
新丝路模特大赛
央行加息在即?
我要买房有问必答
近期降价车型一览
游戏天堂2新增服务器
话题:成吉思汗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