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台商对祖国建立新认同 进入“后寻根时代”(3)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14日13:43 国际先驱导报 | |||||||||
专访《大上海台商传奇》作者葛凤章 解读“后寻根时代”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董晓宾报道 “台湾人在上海的清明上河图”——一本记录了20位台
移灵背后的经济因素 “连祖先祠堂都全部搬到上海”,葛凤章曾报道过此事。祭祖是台湾人的重要习俗,把祖先牌位抱到大陆使人强烈感受到台商把大陆作为新的故乡的趋势,葛凤章说,台商清楚以后继续扩展自己的事业,离不开大陆。 把祖先牌位和祠堂搬到大陆不一定是普遍趋势,葛凤章说“即使有的台商没有把牌位抱过来,但他们心目中的点已经选好了”。“比如,有的台商每逢过节,不是回台湾去,而是把亲朋好友接过来。” 葛凤章认为,其实台商目前在大陆并不是很容易生存。他说,随着大陆改革开放,内地竞争越来越激烈,台商的优势在不断缩小。比如从前,大陆企业从外面学得很慢,而台商则利用自身优势快速引进,但现在大陆企业学习的速度越来越快,巴黎刚出现的新款式服装,没几天就会在上海出现仿制品,台商过去倚仗的“时间差优势”不再。 但是这并没有降低台湾人到大陆“谋生”的热情,许多台湾人甚至直接到内地寻求职位。葛凤章说:“过去大陆人打工,台湾人当老板;现在经过重新整合,台湾人也给大陆人打工。” 葛凤章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时认为:首先,上海等沿海城市和地区,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生活习惯都和台湾很接近,而且信息发达。比如通过细致观察,葛凤章发现台湾的小吃夜市之所以很发达,和气候有很大关系,因为岛内往往是白天太热,晚上凉快,而一年四季都不是很冷。上海的气候和这很接近,葛凤章觉得,每天熙熙攘攘的上海延安西路的台北夜市充分证明这一点,“我曾和台湾人开玩笑说,你把夜市搬到冰天雪地的哈尔滨试试”。沿海地区的另外一个吸引力,来自于相对较低的生活成本。葛凤章说,虽然经济都很发达,但上海等沿海城市和地区和台湾相比,毕竟生活成本还算便宜。要不,为何上海高档住宅中的近三成是被台商购买。 建立认同感的新途径 葛凤章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后带着先天“大陆情结”来内地的台商占台商总数的比例会越来越少。但这似乎并不影响认同感的形成。 大陆的客观优势,以及以往台商的成功经验,葛凤章相信,即使对于初来的台商,也能保证对这个市场产生认同。“现在台商逐渐向内地推进,都已经到了镇江、常州一线。” 同时不难感受到的是台商对祖国的认同感,葛凤章告诉记者,在大陆一段时间之后,确实会产生发自内心的东西。“毕竟人不能整天公司、家庭两点一线,肯定要接触当地社会。”多年工作接触,葛凤章总结台商与之交流时,最关心的问题往往是大陆对台商的政策和态度、遇到棘手的事情请我们帮着出出主意,“和台商在一起时我们不是坐而论道,而重在交流情感和思想,如果对方觉得有道理的话,他自然而然就会接受”。 台商陈彬曾在台湾出版多本关于台商怎样到上海来投资的畅销书,据介绍,葛凤章写《大上海台商传奇》也是受了他的启发。葛凤章说,陈彬曾向他透露总有东西可写的“秘密”,“他说自己隔两个月就过来汲取营养,在上海光是报纸就订了十几份”。 葛凤章评价说,台商对于两岸和平统一有重要作用,这不仅在于以经促统,而且可以借由台商这个“义务宣传员”向台湾民众讲清楚大陆的情况,让岛内民众意识到搞分裂不得人心。由于《大上海台商传奇》在台湾的出版,五家台湾电台先后电话连线采访葛凤章,这向他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有关台商的事情在台湾有广泛的认知需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