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需要时间,要有恒心——七论努力走在中西部地区发展前列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15日06:38 荆楚网-湖北日报

胡思勇

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为中部地区发展指明了方向,鼓舞了斗志。它必将形成一种导向,创造一种氛围,使全国、世界更加关注中部。因此,湖北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

但是,应该清醒看到,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中,湖北既存在有利条件和机遇,也存在困
大型休闲游戏燃烧战车 紫光影视通轻松看大片
你的放心来自我的用心 让眼镜成为历史
难和挑战;缩小同东部地区的差距,实现走在中西部地区发展前列的奋斗目标,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打持久战。

湖北的责任是什么

如果说东部地区率先开放发展,主要是面向亚太地区的话,那么,西部大开发,则是面向南亚和中亚地区的战略展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目的是在东北亚经济合作中占据有利位置。这一切概括起来,可谓“拓边战略”,即把经济活动扩展到周边国家或地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拓边战略”已基本成型,正把经济联系和影响推向纵深。这时,“强心”战略突出出来。如果地处我国腹心地带的中部地区得不到发展的话,那么,“拓边战略”就可能成为“烧饼战略”———四周越来越厚,而中间越来越薄。这不仅会使我国经济发展区域失衡,而且可能“空心化”,使“拓边战略”失去腹地支撑,使东西互动、南北相承失去纽带和支撑,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

观察中部地区,两个印象深刻:一方面经济发展后移。2001年至2003年,中部地区平均经济增长率分别低于东、西部地区1.8个百分点和0.4个百分点,全国经济发展速度呈现东部最快、西部居中、中部较慢的态势;2003年,整个中部地区GDP为2.63万亿元,仅相当于广东、江苏两省GDP之和(2.59万亿元)。同时,中部地区工业化水平为39.5%,低于全国6.4个百分点;经济外向度低。进出口总额仅为全国的2.9%。另一方面,中部地区仍具有明显的综合优势。不仅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而且经济地位不容忽视。2003年,GDP占全国的比重为22.5%;粮食产量占27.7%,棉花产量占23.9%,油料占25.3%,发电量占21.9%,钢产量占22.6%,水泥产量占21.9%。中部地区仍然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主产区和能源、原材料基地。把两方面归结起来,可以这样说:中部地区亟待崛起,中部地区也有潜力崛起。

无论历史地位、地理位置,还是经济实力、现有基础,湖北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中都应该有所作为:“九省通衢”,地理位置优越;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居中部地区第一位,经济实力较强;是中部地区教育、科技最发达的省份,武汉是中部地区最大的城市,汽车、冶金、石化、纺织、建材等主要行业竞争力较强。

理性的奋斗目标

由“赶超东部”到“缩小差距”,由与东部一争高低到“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气势”似乎小了,但它多了一份冷静、一份理性,也多了一份坚韧、一份执著。它有更明确的角色定位,更具体的发展目标。

1978年至1998年,东部地区平均GDP增长率达到9.74%,而中西部地区分别为8.10%和7.90%。我省平均增长率为8.95%。今天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是20多年增长率持续差异的结果。这就决定了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必然是一个持续追赶的过程。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会出现发展趋同。但事实上,经济增长并没有发生在所有国家和地区,而是发生在那些经济形态具有同质性的国家或地区之间。所谓“趋同现象”,实际上只是一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俱乐部趋同”。不同质态的经济之间,存在“条件趋同”,即必须创造相同的条件才能实现发展。

当前,湖北发展面临着三个重要背景:其一,东部地区的先发优势。这不仅意味着市场化水平、非国有经济指数相对较高,而且意味着全球化进程领先。东部地区通过加工贸易已融入全球生产体系,成为全球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它在两个市场资源配置方面开辟出的路径,会推动它实现新的经济转型,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并对中部产生压力。

其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实践。世界经济进入新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时代。它告诉我们:人类发展处于动态的、不断升级的演化过程之中,我们的赶超目标也处于动态的、不断提高之中;湖北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机遇更多、要求也更高了。

其三,中部崛起的竞争。实施促进东部地区崛起战略,意味着中部地区的金牌争夺战拉开序幕。它必将形成新的发展差距,甚至“两极分化”。

正是因为这些背景,省委省政府才始终强调“打基础”,才指出实现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的奋斗目标是一种“渐进式”:经济发展三年有明显变化,五至七年有大的变化。这告诉我们,发展是一场比拼耐力的“马拉松”,是一场“韧”的战斗。

大家都来当运动员

经济增长理论把好的精神视为重要的动力因素。实现走在中西部地区发展前列的奋斗目标,需要时间,需要恒心,因此需要良好的精神状态。省委省政府要求每个单位、每个人都当运动员,其实就是学习运动员的可贵精神。

首先是团队精神。市场经济是一个协调运行的体系,它的效率取决于市场和市场中组织的效率。分工与合作,不仅发生在企业之间,也发生在政府与企业、社会之间。因此,任何部门、单位,都是“湖北发展团队”中的一员,团结、协作是基本要求。现在有的地方,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徒然使工作多了一些不必要的牵扯。比如大家的一个感受是,在省内批项目比在外面谈项目还难。宝贵的时间在“门槛”中流逝,有限的机会在“研究”中溜走,大量的精力在扯皮中消耗,千辛万苦引来的项目往往因为种种关卡而夭折。事实证明,只有最大限度地提供商务便利,才能留住项目、留住资金、留住财富;只有社会成本最小化,才能实现整个社会效率最大化。

其次是拼搏精神。当前,我省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一方面,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发展,我省已成为经济大省,实力显著增强;另一方面,经济转型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实现走在中西部地区发展前列的奋斗目标存在隐忧:(1)农业的政策性负担和农业产业本身的局限性等诸多因素,使我省依靠农业发展的出路越来越窄;(2)工业结构调整面临两难。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受到东部地区明显挤压。东部地区偏轻的产业结构因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仍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短期内难以大规模地向中部地区转移。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又因为市场基础不够,短期内难以有大的突破;(3)缺乏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优质名牌产品,缺乏对经济发展具有牵引作用的支柱产业;(4)所有制结构不优,国有经济比重大,资产配置效率低。面对这些困难,“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当前的困难,是改革、发展中的困难。事实证明,改革就是破解难题的过程,而破解难题就是创造发展的条件。

再次是超越自我的创新精神。总的看,全省充满创新的锐气,发展的朝气。但在少数单位和同志身上也存在着一种矛盾现象:一方面拥护改革,一方面又难以割舍既得利益;一方面欢迎外来投资,一方面又担心吃亏上当;一方面渴望尽快富强,一方面又不愿承担相应的风险。这种道理上明白、行动上滞后,讲起来清楚、干起来茫然的现象,说到底还是思想解放不够的表现。现在,我国改革的总目标已经明确,衡量一切是非的标准也很清楚。我们要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使我们的各项工作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

重铸湖北辉煌

“红色资源”是我省的重要资源。作为辛亥首义之地,作为大革命的中心之一和红色根据地最集中的省份之一,湖北这片土地上,累积了革命先烈为着人民利益、舍生忘死的伟大精神。它们是我省的宝贵财富,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动力。

发扬“红色资源”优势,就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把群众的呼声和意愿作为指导工作的第一信号,把关心和服务群众作为各级领导干部的第一职责,把群众的评价作为衡量工作政绩的第一尺度,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认真解决和纠正征用土地、城镇拆迁、企业改制破产、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切实把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维护好、保护好、发挥好。

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因此,发扬“红色资源”优势,就要着眼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要抓好一批项目,展现一批亮点,解决一批难点,使全省人民更多更好地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敢于触及矛盾,善于破解难题,认真做好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总而言之,走在中西部地区发展前列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我们要咬定发展不放松,抢抓机遇不迟疑,振奋精神不泄气,奋力追赶不松劲,保证各项工作取得新成就,重塑湖北辉煌。

【相关报道】
(09-15 07:01)
(09-03 06:50)
(09-01 06:32)
(08-30 07:01)
(08-09 06:57)
(08-24 08:25)
(08-2606:59)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中超联赛重燃战火
演员傅彪患病住院
新丝路模特大赛
央行加息在即?
我要买房有问必答
近期降价车型一览
游戏天堂2新增服务器
话题:成吉思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