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临终关怀病区运行逾月 谁来关怀临终关怀人员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16日03:33 新闻晨报

  让那些在走向死亡过程中承受着痛苦和折磨的病人,安详地走到生命的终点是人们美好的心愿,而一种有效的方式,就是由医务人员提供生理和心理双重照顾的临终关怀。

  在正式运行1个多月的中国首个慈善性质的广州临终关怀病区,记者看到,许多曾经绝望的病人都能微笑着面对死亡。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长期在生与死之间承受着巨大心理压力的医护人员,谁又来关怀他们呢?

大型休闲游戏燃烧战车 紫光影视通轻松看大片
你的放心来自我的用心 让眼镜成为历史

  广州临终关怀病区原是度假村,门外,珠江的支流潺潺流过。从外面很难看出这里竟是死神光顾最频繁的地方。

  在病房里忘记死亡

  73岁的周来有坐在轮椅上,尿液浸过他的轮椅底座,沿着他的小腿流下去。他已经有4年不能控制身体的排泄,生命就快接近终点。

  “周伯,我给你擦擦吧。”护士朱紫颖在一名护工的帮助下,艰难地将周来有抱到专门的洗浴床上,毫无怨言地为周伯擦洗身上的尿液,她似乎闻不到那异样的气味。周来有躺在床上对记者说:“她们太好了,我在这里住了快3个月了,她们每天都是这样照顾我,就像我的女儿。”

  记者看到,临终病房环境十分家庭化,房内到处可见鲜花和绿叶。每间病房面积约15平方米,屋内有电视、电话、衣柜、桌椅和书报等,墙上贴着病人喜欢的画、工艺品、照片。

  “这样的环境,很容易让病人忘记自己是在医院里与死亡抗争。”朱紫颖告诉记者,从去年4月到现在,这里已经住过65名病人,其中40多人已先后离世;一天中,最多“离开”过3人,“‘走’的时候,他们都很安详。”

  现在,临终关怀病区有11位生命进入倒计时的病人,但他们都显得异常坦然和平静。他们说:“我们在笑对死亡。”

  从抗拒到感动

  然而,进入临终关怀病区的病人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坦然地面对死亡,他们都曾经历过一段生命消失前的恐惧,情绪的失控……

  聂树琴是临终关怀病区第一个病人,在里面住了90天,最后微笑着离去。“一开始可不是这样。”照顾过她的护士长邓凤娟回忆。

  聂树琴到了肝硬化晚期后,转到临终医院。知道自己就要离开这个世界,聂树琴的精神处于崩溃边缘,情绪经常失控,再加上肝硬化所带来的难以忍受的疼痛,她每天都在歇斯底里地喊叫,要求医生为她实施“安乐死”。

  邓凤娟去宽慰她时招来的却是她恶狠狠地吐出来的口水。后来,聂树琴又因为情绪失控乱发脾气,甚至咬伤了邓凤娟的手指,但邓凤娟都忍着,并一次次主动接近她,还煲了汤与她一起喝。聂树琴被邓凤娟感化了,她渐渐主动找护理人员聊天,说得最多的话是,“我要活好剩下的每一天。”她把很少讲述的过去讲给邓凤娟听,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她想说,邓凤娟就像姐姐一样坐在病床边倾听她的回忆。

  临终前,聂树琴很平静,尚未完全失去意识的脸上带着微笑,眼睛闪闪发光。

  她下了班不喜欢说话,做事心不在焉,总怕身边有什么意外发生。不管医院里哪个病人离去了,她就会根据病人死去的病因给家里人买预防的药物。

  情绪受感染无法自拔

  “可能是靠得太近,太了解了,在聂凤琴去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自己曾一度陷入到对死亡的恐惧中,觉得生命是那样的无常。”邓凤娟说,几乎所有的医护人员都面临过她这样的心理症结,随着病人一个个离去,她们自己也陷入到失落中,有时很长一段时间都沉浸在逝去的情境中无法自拔。

  曾经有一名护士,因为这里高发的死亡率,再加上亲人的去世,出现了心理“难关”,提出离开临终关怀病区,远离这样的工作。

  护士范书艳也曾有过离开的想法,“那时只要看到有病人去世,我的心理就多一层阴影。”

  而且,这里的工作几乎是24小时连轴转,护理人员基本没有休息时间。因为是一对一式的临终关怀,她们常常在睡梦中被病人叫醒。范书艳说:“除此之外,这里的工作要求每一个护理人员都具有全能型护士的水平,还要有较强的与病人沟通的能力。压力真的很大。”

  长期面对死亡也给范书艳心理造成了阴影。“工作的时候,我可以始终坚持对病人微笑,但心里却害怕与他们在一起,感觉他们随时都可能走了,自己说不定哪天也这样离开。”

  这种不安情绪给范书艳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回到家,她往往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喜欢说话,做事心不在焉,总怕身边有什么意外发生,只要她在医院看到哪个临终病人离去了,她就会根据病人死去的病因给家里人买预防的药物。“其实,从事这个特殊职业的我们也需要心理关怀。”但她找不到开导自己的方法。

  医护人员心理指导是空白

  广州市慈善医疗管理办公室负责人邹礼民说:“我为这些护理人员骄傲,她们让无数绝症患者‘走’得坦然,但我也替她们担忧,她们的心理越来越脆弱。”

  据悉,广州临终关怀病区人员由多学科专家、护士和志愿者组成,他们经过一年的止痛医术等培训,都掌握了一定的社会学、心理学等知识。

  “但这些知识都是针对临终关怀对象的,没有涉及对医护人员自己的心理指导,而这个问题不仅在我们医院,在国内其他临终关怀医院也都是一个空白。”邹礼民很感慨,也很焦急,“如果要让临终关怀在中国健康地发展下去,解决临终关怀医护人员的心理问题很迫切,事实上,她们也是一个更需要关怀的群体。”杜琛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中超联赛重燃战火
演员傅彪患病住院
新丝路模特大赛
央行加息在即?
我要买房有问必答
近期降价车型一览
游戏天堂2新增服务器
话题:成吉思汗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