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郑州“户籍新政”的失败说明什么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16日11:54 新京报 | |||||||||
作者:邬凤英 9月15日《中国青年报》报道:8月20日,郑州市暂停自2003年8月以来实施的以“投亲靠友”为代表的“户籍新政”,理由是:人口的迅速增加致使城市交通拥挤、教育资源急剧紧张、社会保障部门压力增大、治安和刑事案件发案数量增加,城市治安压力加大,人口增加后患病人员增加将给医疗行业带来压力等。
作为一个象征,郑州市的“户籍新政”突然叫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证明,指望通过行政手段,用揠苗助长的方式来推动城市化是行不通的。城市其实是一个有机体,有自己的成长和发育规律。 城市化的好处是很多的。有专家曾非常乐观地指出:城市化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可以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但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城市化对资源的消耗也是很高的。统计显示:全球城市面积虽只占陆地面积的2%,但城市人所排的二氧化碳却占总排放量的78%;城市人消耗了工业木材总使用量的76%、生活用水总量的60%.能源紧张、交通拥堵、住房紧张也是大城市的“常见病”。因此,在没有做好资金、技术准备,确保可以较好地解决城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之前,盲目地增加城市人口,结果只能是失败。 当然,城市化的方向还是应该肯定的,但这个“化”的过程要顺其自然。“城市化”的进程应该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又能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如果城市化的水平明显超过城市工业化水平,城市化就只能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甚至会成为无工业化的城市化。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后无法实现相应的职业转换,与之配套的就业、失业救济、社会保险等社会保障方面的建设也难以跟上,结果是城市化的甜头尚未尝到,城市病已接踵而来:城市不仅没有更加城市,反而“化”得有点像农村了。 英国著名城市理论家埃比尼泽·霍华德曾以“磁力”理论来阐释城市的集聚与扩散功能。他认为,一座城市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被这个“磁场”吸引而聚集起来的人、财、物为现代化、专业化生产协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有效利用土地资源、金融资本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奠定了基础。因此,城市经济的规模效益总是大大高于农村。实际情况也是这样:从世界城市化的普遍规律来看,凡是成功的城市化过程,都不是政府人为“堆积”的“外生化过程”,而是靠城市本身的经济活力,自然“吸引”人们来到这个城市的“内生化过程”。内生的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市场自身达到均衡、最优的城市规模,城市是自然长大的。只有这种城市化,才能真正产生有效的聚集效应。郑州市“户籍新政”的失败,从反面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