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阜新:一个还在探索的转型样板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17日05:50 中国青年报 | |||||||||
阜新,一个正往地下沉的城市 一步一喘,背着捡来的八九十斤煤块,从露天煤矿矿底爬到稍微平缓的坡顶,40岁的李玉霞用了两个多小时。“一天最好也就两袋,有时还捡不着。这得瞅着没人的时候偷偷摸摸地捡,被逮着了挨打不说,还要罚款……不捡咋办?单位没了,对象有病,一家就靠着108元的低保,没法过。”坐在地上,扒拉着已经开口的胶鞋底,李玉霞幽幽地说。
李玉霞在张桂花的小院歇脚———小院没围墙,也没门,只剩下半拉子土墙和不足5平方米的一间小屋。张桂花家处在阜新沉陷最为严重的新邱中部一带。周边已拆得所剩无几,到处是废弃的瓦砾和疯长的野草。“都动迁了。我们没走是在等楼房,要交1万多元呢!” 张桂花知道,这地方“不走不行”。张桂花的邻居曾亲眼看见,“好好的路上突然陷下去一个大坑,10吨的卡车拉了十几车土才填平。”1999年,新邱区南部八坑处,一台213型吉普车正在路上行驶,突然路面沉陷,吉普车“如同电影特技镜头般”在路面消失。2000年,当地一个叫黄凯的孩子正在路上行走,突然路面沉陷,孩子“像一块石头”掉进深不见底的废坑道里,当场被瓦斯熏死。 有当地官员告诉记者,13处沉陷区给阜新造成的损失超过15亿元,受到不同程度损坏的民房达2.8万户。2002年,国家一次性安排资金11.8亿用于阜新沉陷区治理。“已有8000多户居民迁入新居。” 转型:以发展农业为突破口 8月底,当近百名专家学者齐聚阜新,为其经济转型把脉时,阜新市委书记王琼宣布:阜新经济已经结束“九五”期间低迷徘徊的局面,实现了超常规发展。3年来,全市GDP(国内生产总值)、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年递增速度分别为16.2%、7.7%、23.9%。今年上半年,多项经济指标创出“历史最好水平”或“五年来最好水平”。 而2001年初,阜新对外宣称的事实是:不到200万人口的城市,有15.6万下岗失业人员、近20万城镇贫困人口;2000年末,阜新GDP总量仅为65亿元。“九五”期间,全市GDP平均增幅仅为2.1%,比我国西部地区还低。 “租用周边12个乡镇农民的8000公顷土地,建设50个农业园区和200个以养殖为主的专业小区,安排转岗职工4.2万人就业,并促使1万名工人向第三产业发展”,这是阜新一度叫得很响的举措。 “用9年时间基本实现经济转型,前4年着力培育自身发展能力,后5年形成有地域特色的优势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2002年到2005年,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2006年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现代农业体系,初步建成全国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市。”这是多处可以见到的阜新有关经济转型的9年规划。 “你所看到的是真实情况,但不具有代表性” 9月1日,记者赶到阜新细河区碱巴拉荒村农业园区时并没见到想像中的忙碌景象。 三区15号大棚的主人李亚臣是2002年第一批到这里来种蘑菇的下岗职工。带着妻子、儿子,李亚臣把家搬到了地头,全身心地打理着两个蔬菜大棚。“两年多时间,投进去2.4万多元,搭上3个人,打个平手。这还不算菌种钱,如果算上菌种钱,还要贴上4万多元。” “原来说好的鲜菇两元钱一斤的保底价没了影子,现在几毛钱一斤的也得出手。要不就白白烂掉了……我原本想挺一挺的,现在看来也挺不住了。再挺,投入就大了。和我一块来‘转型’的原来有100多户,现在留下来的也就几十户了。二区、三区,50户下岗职工,大多走了,留下的不超过10户。带大家伙来创业的李莹也不在这干了,去长营子养鸡了。” 原本是新邱露天矿工会副主席的李莹,因为带领下岗职工到农村创业,在阜新小有名气。虽没能见到李莹,但养殖场的员工告诉记者,由于周转资金短缺,上一批鸡出栏后,养殖场已没有一只鸡了。 望着场门口悬挂的“下岗职工再就业基地”、“共青团再就业基地”铜牌,养殖场技术负责人张守权感慨地说:“现在我都不知道啥叫再就业了。”张是从碱巴拉荒村大棚撤出的下岗职工之一。说到撤出的原因,张守权很是干脆:“不挣钱呗!” “你所看到的是阜新转型的一种真实情况,但不具有很大的代表性。”面对记者的询问,研究阜新经济转型多年、在市委政策研究室工作过的阜新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王金瑛释疑解惑。 “我认为阜新转型到今天,路子是走对了。一条先农后工的路子。当初阜新把接续产业定位在现代农业上,有人大声疾呼‘这是历史的倒退’。在我们内部也有人认为,转向农业,可以富民,但富不了市。 “但事实是,我们通过积极转型,阜新的知名度提高了,外来投资增加了。河南双汇、上海大江、内蒙古伊利等一批知名企业落户阜新,解决就业的同时,带动全市形成了生猪、肉鸡、乳品等12个农业产业化链条。” 阜新还在探索,还不能算是一个模式 对阜新经济转型做过专题研究的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张平宇教授认为,阜新把经济转型定位在现代农业上,有它的现实必然性。以工业的思路搞农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能解决一些问题。阜新的农业有其基础优势。但张平宇同时指出,阜新走现代农业的路子,对解决下岗职工的问题,作用是有限的。在为阜新经济转型喝彩的同时,类似的声音不少。 北京大学教授李国平问:“阜新现在的模式,能达到小康吗?这样的农业养200万人,可能吗?农业是分散的,阜新把其作为过渡性的目标是可以的,但不能作为长久的目标去追求。阜新潜在的失业是很严重的,转向农业,农民失业。”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的教授丁四保同样不认可阜新将接续产业定位在现代农业上。“阜新的模式,能不能被其他城市所借鉴,我看难。”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宋玉祥分析说:“阜新最终还是要走向制造业,发展工业化。发展农业,作为过渡性措施可以,但最终解决不了城市发展的问题。” 中科院研究员沈镭认为:“阜新的做法,有它好的地方,在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改善生态环境、选择接续产业方面,都有可总结、可思考之处,它至少为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提供了一条思路。” “阜新的转型是从过去的教训中做起的。”阜新市政府转型办主任董彦超回忆说,阜新曾提过建设化工城,结果一个项目搞了七八年,开工之时就是倒闭之日。本报记者 狄多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