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做一个纯粹的人 记首届中国医师奖张应天(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17日11:29 汉网
  今年6月,经卫生部批准,中国医师协会颁发了首届中国医师奖,全国210万名医师中只有39人获此殊荣,武汉市六医院外科教授张应天名列其中。他的同事们说,张应天得到这个奖项是因为他把医生这个职业实实在在做到了位。他在50年行医生涯中,执着地追求———做一个纯粹的人
做一个纯粹的人记首届中国医师奖张应天(图)
张应天查病房时,亲切询问病人病情。(记者张小青 摄)

  记者潘红柳

  对于张应天教授看病的经典故事,人们往往会在听过后发出一声惊叹:“真是好医生啊。”

  而了解张应天的人,提起他则很容易想起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用的一个字眼———纯粹。

  对病人纯厚。不论患者贫富贵贱,他总是把救死扶伤做到尽善

  74岁的张应天有一个与他的沉稳、谦和似乎格格不入的雅号———张大胆。

  雅号发明者不详,但张应天的同事却能举出一系列事例印证这个雅号的贴切,所有这些事情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张应天敢做别人不敢做的手术,张应天敢接治被一些大医院“判了死刑”的患者。

  最新的一例就发生在今年6月。患者老李在某一心脏病医院住院时,胆囊炎急性发作需要手术。

  很多大医院的医生都不敢为老李主刀,原因是他还有扩张性心肌炎、心梗、冠状动脉硬化、糖尿病等等重症,教科书上说得明明白白,这些病中有一两个,就是胆囊炎手术的禁忌。

  心脏病医院医生告诉几乎绝望的老李,试着找找六医院的张应天教授吧,或许有办法。“真能行吗?”老李也不大相信,医生一句话让他有了信心:“病人求诊,只要有一线希望,张应天就会全力以赴。”

  老李进了六医院,张应天与外科的医生们讨论。不能做手术的意见占绝大多数,但同事们了解,张应天既然把大家找在一起研究,就是又要为病人全力以赴了。

  张应天说,病人今年已几次急性发作胆囊炎了,这一次不动手术,要再发作,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了。他的心脏情况确实不好,所患病症也在手术禁忌之列,但他的一系列病症都是在慢性发展期,而且他的心衰等症经过心脏病医院的治疗已被控制,是不是也符合择期手术的条件呢?

  张应天的判断符合医学科学,但只有把自己的名利置之度外,才会选择承担巨大的风险为老李这样的患者施行手术。

  六医院从心脏内科到麻醉科的医生们全都动员起来,张应天坐镇,10小时后手术成功,7天后老李顺利出院。

  没有人说得清张应天到底接下了多少位别人不愿意接或不敢接的病人,当人们问起张应天是否考虑过手术失败会给他带来的名和利的损失时,张应天淡然地说:“我是医生,治病救人,天经地义。”

  对后学者纯挚。不论是否自己的学生,年轻人有求他必应

  15年前,提到市六医院普外科,武汉医界只知道张应天是“一把刀”,今天,“一把刀”变成了中青年外科医生“10把刀”。

  曾经一时,“点名手术”风行,年轻人少有上台做复杂手术的机会。但在六医院,不到30岁的医生,一年仅胆囊手术就可以做到90多例。

  反对“点名手术”、唯恐年轻医生不学技术的张应天说,一家医院、一座城市不能只有一两把“刀”,只有每位医生都有良好的医术,才能更好地为患者解除病痛。

  因为年龄的关系,现在只有当手术难度极高时,张应天才会上手术台。但他十分乐于为年轻医生“打下手”。张应天告诉他们:“我还能再干两年,只要你们开口,我就和你们一起上手术台。”

  去年末,检查发现张应天患了不太常见的膀胱憩室症。

  六医院党委慎重研究后决定,请外医院的专家为张应天做手术。

  张应天拒绝了,他明确表示,就让自己医院的医生做。

  六医院泌尿外科主任是张应天一手培养的。知道自己老师的决定,主任反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他找到张应天:“张院长(张应天曾担任过六医院院长),我没有憩室症手术的经验啊,万一……”

  张应天和气地笑了笑说:“没有经验不要紧,给我做过一次,你不就有经验了吗?”手术终于由本院医生主刀。

  指导学生和科室医生写论文、定研究课题甚至设计课题路径,出了成果一定要署名时,张应天通常都是把自己的名字放在最后。

  外医院一位研究生发现一名器官移植者肝脏有特殊的病变后向张应天请教,过了一天,张应天交给研究生厚厚一撂资料,并提醒研究生赶快报告,他发现的这种病例在亚洲还是第一例。

  用自己的经验、心智乃至身体,张应天托举着一轮又一轮新的“日出”。

  为人心灵纯正。不论在怎样的境遇里,他都执着追求医学的真理

  人们很少知道张应天有过十分痛苦的人生境遇。

  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仅4年,张应天就成为国内第一个采用新法进行胆管造影的医生;上个世纪60年代,张应天又开始探索胃癌手术的规范化。

  受制于当时的医疗条件和人们对医学认识的局限,一位接受了这种胃癌手术的病人术后因为并发症死亡。张应天竟被冠以“现行反革命”的罪名入狱。

  张应天有一儿一女,女儿被迫改名换姓交给别人养育;儿子身患重病没能得到及时医治而病故。身陷囹圄的张应天甚至没能看上儿子最后一面。

  坎坷艰难,张应天仍然没有忘记自己作为一名医生的责任。劳改中,他一边尽其所能给人看病,一边如饥似渴地钻研医学知识,他要搞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那位癌症病人的死亡。

  当张应天的冤案得到昭雪后,他向组织上提出唯一的要求是有一张借书证,因为“我不看书将来就无法工作”。

  因为治病救人而蒙冤下狱,得到平反后张应天想到的还是怎样为病人做更多的事。

  经过反复研究和动物实验,张应天发现导致胃癌病人术后死亡的是教科书上的传统理论。这个理论说,手术中出血就要按出多少补多少的原则输血。张应天的研究表明,人体在创伤时会发生严重的应急反应,导致液体发生再分布,这样,患者术后实际需要补充的血液或液体比失去的要多。直到1994年──距张应天在中华医学杂志发表他的研究成果6年后,英国牛津大学的外科学教科书上才出现相关的论述。

  张应天也有他力所不能及的时候。毕竟,临床上危重病人的死亡有时不可避免。但张应天时常告诫年轻医生:每一位病人的死亡都应该让医生好好思考,是不是自己有做得不妥的地方?是不是有自己还没认识到的问题?能不能为其他同样的病人做得更好?“只有这样反省了,才对得起患者的生命”。

  1987年,一位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病人,术前经检查高度怀疑是恶性肿瘤,开刀探查后却发现,病人胃部并没有肿瘤。但没想到的是,这位患者后来还是因为再次大出血而死亡。

  张应天查阅各种资料发现,这实际是人们认识不多的一种血管畸形,在此前的100年间全球仅报道了30例。结合这一病例,张应天与同事们研究出了一整套诊断标准,随后的几年中,他们先后诊断了同样的病人11例,无一次失误,患者全都得到了有效治疗。

  张应天说,医学的每一次小小进步,可能都是付出生命换来的。面对生命,医生想的只能是自己能为病人做些什么,这就是医道。

  张应天50年行医生涯,执着于自己的医道。

  于是,张应天就成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被无数患者记挂在心的人。(来源:长江日报)
1元抢购明星物品 人大附中网校招生中
新浪推出1G免费邮箱 百万免费礼品等你拿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中超联赛重燃战火
演员傅彪患病住院
新丝路模特大赛
央行加息在即?
我要买房有问必答
近期降价车型一览
游戏天堂2新增服务器
话题:成吉思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