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燕赵都市报:“职称”也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0日14:40 燕赵都市报

  作者:吴三博

  日前,上海市人事局局长丁薛祥明确表示,下一阶段,上海事业单位分配机制,要把收入分配与个人的岗位职责、业绩贡献紧密结合,岗变薪变,与职称、学历、资历脱钩,实际收入跟着岗位、贡献走。(《中国青年报》9月18日)

金牌会员免费游香港 人大附中网校招生中
新浪推出1G免费邮箱 时尚购物新潮流

  此前,职称“含金量”最高的大学,已经开始了职称裂变。特别是上海的一些高校,先行一步打破教授职称终身制,教授不再是职称,而只是岗位。我相信,随着以岗位定薪、薪酬与业绩挂钩等更为科学、公平、合理的市场型薪酬体系全面在原事业单位建立,以往论资排辈的职称管理体制也将退出历史舞台了,各种寄生在职称上面的考试经济将自动瓦解。

  现行职称评聘制度的诸多不合理性是显而易见的。职称往往受单位职数、岗位年限等限制,而职数的多少,往往跟单位的“级别”有关,却跟人才的能力、水平无关。造成有些水平高却在低级别单位呆的人,终身只能拿低级别的职称;而一些才干平平却呆在高级别单位的人,却轻轻松松拿着高职称高待遇。现行的职称制度,很大程度上还是人才单位所有制和部门所有制的产物,造成很多人才一旦跨部门流动,他的职称就必须从头再来。本来,根据市场选择原理,越是有才干的人往往市场的流动性越强;可是现有的职称制度却造成一种尴尬的结果:越是流动性强的人,其职称和待遇往往越低。显然,这样的职称制度已经与市场的价值取向发生了背离。

  正是这种职称价值取向与市场价值取向的背离,使职称成为一种尴尬的存在。毫无疑问,如果市场自己能够形成一套更为公平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职称的式微乃至最终寿终正寝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当然,笔者不赞成把职称贬得一无是处,更不赞成把市场当成万能的东西。市场的眼光很多时候是短视的,它随时有可能淘汰那些已经对它“无用”或者“用处不大”的人,而不管他们曾经为它做出多大的贡献。从市场效率和社会效率以及让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的角度看,这样做没错。但对那些曾经做出过杰出贡献如今被新陈代谢的老员工,应该也有合理的补偿机制,或者是其在重要岗位时的薪酬已经足以体现其价值,或者是通过提高其公司工龄奖金的办法体现其价值,这是对市场选择本身缺陷的一种制度纠偏。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甲午海战110周年
中国网球公开赛
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揭晓
法兰西特技飞行队访华
新一轮汽车降价潮
北京周边郊区秋日游
金龙鱼广告风波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我知道的中国监狱》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