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治污10年岂止600亿?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1日05:46 成都日报 | |||||||||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新华社5月31日发表《淮河治污:10年600亿付诸东流?》等稿件后,被全国数百家媒体采用或转载。随后,国家环保总局环境规划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邹首民在一些网站、媒体上发表观点称:“淮河水质回落危言耸听,600亿元治污投入子虚乌有。”媒体对此纷纷报道。9月20日,新华社记者发表文章回应邹首民,提出更为惊人的数据———
新华社记者的回应文章称,在近3个月的时间里,记者行程万里,采访了从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行政和环保干部到淮河边的居民近千人次,换来了包括“600亿元投入”在内的一些重要情况和数据。 淮河治污投入不止600亿? 新华社记者称,我们想简要地告诉邹副院长“10年600亿元”的算法: 一、由邹副院长认定的“权威部门”计划并实施的淮河流域治污投资加上地方上的治污项目,“九五”期间共200多亿元,“十五”期间488个项目投资255.9亿元,目前完成量超过40%,累计超过300亿元; 二、10年来环保队伍、科技网络、林业、卫生、地质等投入,全流域有40个地级市,163个县和县级市,所花费资金应在50亿元以上; 三、全流域改造、关停有一定规模的小型企业超过6000家。我们累加淮河全程采访得到数字,推算总价值不低于400亿元; 四、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统计,1994年到2000年,改造、关停中型以上企业1420多家。改造企业如莲花味精共投入2亿多元、丰原集团投入2.87亿元等等。 五、查阅淮河水利委员会《流域“十五”水利规划》,水利部门的投资是778亿元。这里,用于水利资源、环保分别是163亿元和48亿元。 文章称:还有比“600亿元”价值更高的投入:淮河治污还牺牲了流域城市化10个百分点! 邹副院长为“邀功”否定记者? 新华社记者称,邹副院长臆测记者“为出名”写淮河治污稿,如果按他的思维方式推测,邹副院长则是为了“邀功”而不加论证地否定记者的调查。 新华社记者称,邹副院长为啥忌讳淮河治污“10年600亿元”的提法呢?主要原因是投入巨大,而流域人民并不满意治污效果。淮河真相到底如何?下面是记者在2004年4月初沿淮采访途中所写的另一篇文章中的一段: 综合淮河水利委员会及有关部门提供的监测资料,淮河水质在今年1月下旬到2、3月间逐渐恶化,重要的污染指标均逐年猛增。 全国人大2004年6月初通过的《关于检查淮河流域豫皖苏鲁四省<水污染防治法>贯彻执行情况的报告》,报告指出“目前水质与目标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近几年以来,污染不断反弹,部分指标达到甚至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新华社记者文章最后说:有一点我们不明白:邹副院长既是“官”,也是“专家”,写文章、谈事情,为何既无“官”们闻过则喜的度量,也缺乏专家以理服人的姿态。淮河治污的手段、目标都是进入国家法规的。行政主管与执法部门执政不力、守法不严,即为失职、渎职。据新华社、央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