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一群外籍华人与中国“绿卡”的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1日16:11 外滩画报

  中国在吸引外资方面已成为世界第一,而人才,则往往随着资金、设备的流动而流动。

  外滩记者蔡明东刘牧洋/报道 彭辉/摄

  “刘啸东你真不像个海归”

金牌会员免费游香港 人大附中网校招生中
新浪推出1G免费邮箱 时尚购物新潮流

  8月23日,是上海市正式受理外籍人士永久居留申请的第一天,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刘啸东在第一时间迈进上 海市出入境管理局的大门,成为第一批申请中国绿卡的在沪外国公民。

  在刘啸东办公桌的抽屉里,放着几份《新民晚报》、《解放日报》,还有几本杂志,上面有对于他2002年6月1 6日获得《上海市居住证》(B类)的报道。当时的上海市居住证B证,虽不同于现在的“绿卡”是身份证件,但它提供了同 等的上海市民待遇。现在他体会到从一个被认可为上海人的感觉升级到认可为中国人的感觉。刘啸东说这种感觉很好,感情上 很亲密。

  刘啸东的名片上印着“上海证券交易所刘啸东博士副总经理”。穿着一套淡蓝色的休闲西服,坐在庞大办公桌后的他 和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无异,同样的黄皮肤黑眼睛,用带着河南口音的普通话友好地跟你打招呼,记事本上写着潦草的中国字, 每天下班回家吃妻子做的家常小菜,与崇尚个人主义的美国人不同,他在各个公开场合发言时总习惯于说“我们”而不说“我 ”,熟识的朋友对他说:“刘啸东你真不像个海归。”这个当了近十年美国人的中国人很得意,认为这是对他最好的评价。

  刘啸东保留了很多关于这次申请中国“绿卡”的有关报道,他想着在以后的某个时候把这些资料捐给上海市博物馆, 因为这是中国发展的一段历史的见证,很有意义。在他看来,中国“绿卡”的诞生使得中国以后也有可能成为像美国那样的移 民国家。

  从1982年赴美留学到1994年加入美国国籍,刘啸东始终感觉到在美国中国人的地位不高,经常受到不公正待 遇。所以他希望中国强大的愿望就更加迫切,对中国他怀着很深的感激之情,盼望着有一天能为中国做点什么。1999年刘 啸东接受邀请回到中国出任上海市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让一个“老外”担任局级干部的重要职位,在中国的政界他是第一个 。

  国籍虽已是美国,但在情感上,刘啸东更习惯于把自己定位为一个中国人,周末出去打高尔夫球,前面的韩国人霸占 场地迟迟不肯让给后面的中国人,他很生气,上前就直接开球打向韩国人的后脑勺,球童慌忙拦住他说:“先生不要打,前面 的是外国人。”刘啸东大声说:“就是因为是外国人我才打,他不能在中国人的土地上横行霸道。”

  刘炯:颠覆高等华人心态

  回到上海工作的第三个年头,刘炯仍然怀念在纽约的日子,他认为在那里度过的八年帮助自己形成了一个国际化的视 野和培育了一个包容的性格。

  刘炯是罗德公关公司上海公司的医药行业总监,一个地道的上海人,能讲流利的上海话。与大多数上海白领有一点不 同的是,刘炯的真正身份是在上海居留工作的美国公民。但刘炯并不认为自己与其他中国人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用他自己 的话来说,自己现在已经非常localize。

  不过三年前,当他刚回到国内时,他却会刻意地与周围的中国人保持区别:“我在1999年第一次回来时,留着大 胡子,戴着长达腰间的大围巾,穿着大衣,在地铁里很容易让旁人意识到我不是一个中国人。当时就是刻意地想与众不同,抱 着一个旅游者的心态,并不想融入这个社会。”

  在国内工作一段时间后,刘炯开始意识到这种高等华人的优越心态无助于他重新融入中国社会,也会对他在国内的事 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他开始修正自己的一些做法。“你是一个中国人,但是又要让别人认识到你不是一个中国人,现在想起 来那是一种比较狭隘的境界,我现在不会刻意伪装自己了。”

  刘炯在去年拿到了美国的公民权,但是他坦白地承认,自己当初申请美国护照完全是出于一种实用主义,这个护照确 实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好几次,当他拿着这本护照在美国入境时长驱直入,而在另一边,来自世界各地的非美国公民则 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待入境检查,他觉得感觉很好。现在出于同样的实用主义的考虑,刘炯又在考虑申请“中国绿卡”了。

  而对于刘炯来说,现在中国绿卡的门槛对他而言还是太高了点。由于中国政府这次是给予符合一定条件的外国人才审 批发放《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根据规定的申请条件,外国人申请人必须对中国经济、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有重要推动作用, 在中国有较高数额直接投资,对中国有重大突出贡献或国家特别需要的人员,以及夫妻团聚、未成年人投靠父母、老年人投靠 亲属等家庭团聚人员。

  刘炯现在还达不到这个要求。不过他想到了一个办法,由于他的妻子目前是中国籍,他打算以家庭团聚的形式申请, 现在正在托几个朋友帮他打听详细情况。

  虽然18岁在国内读完高中就出国留学,然后又在美国工作,但刘炯认为自己受中国的影响很深。刘炯认为中国有着 自己很独特的一套做事方法,这里的游戏规则与美国区别很大。三年前刚回来他面临着很多的困扰,那时候更多地是在观察了 解,抱着学习的心态在国内做事,学习从不同文化的冲突中怎么找到一个妥协的方法去应对。公司里那些真正的欧洲人、美国 人和香港人面临的文化冲突与思维的差异比自己就要大得多。刘炯觉得自己现在能与中国的文化习惯保持一定的平衡与和谐, 在国内18年的经历给自己很大的帮助。这次中国绿卡政策的出台,刘炯和周围的朋友都非常高兴,感到这是中国更国际化、 更开放的体现。以前他和周围的几个朋友,都有过跑公安局、劳动、社会保障局的痛苦经历,因为没有一个明确的政策,每次 去跑,得到的答案经常会不一样,而且经常碰壁。“现在中国绿卡政策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种问题,这说明政府 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说。

  刘炯认为,中国在绿卡制度上“与国际接轨”,有着重要的长远意义。中国目前虽然处于人才外流局面,但绿卡制却 是在为外国人才向中国流动作准备。现在中国在吸引外国金融资金总额方面,自去年开始已经超过美国,而人才,则往往随着 资金、设备的流动方向,随着知识、经济与生活的繁荣发展程度而流动的,目前在中国就业的外国人,已登记的有60000 人。当外国资金流向中国一段时间之后,必然带来外国人才的流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展,中国科研、教育、企业和市场 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发展越来越蓬勃,生活环境越来越好,“做中国梦”的吸引力就越来越大,而中国绿卡制就是向中国所需 要的外国人才提供便利或实现“中国梦”机会的一个办法。

  不过刘炯的想法很简单:“如果以后有了中国绿卡,我就可以在中美之间自由来往,而且不必经常往公安局跑了。”

  马鸣:这里是中国,是你喜欢的地方

  同样是在国外工作生活了近十年后回国的马鸣,则不存在申请中国绿卡的问题,因为她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中国国籍 。马鸣现在的身份是英国渣打银行上海分行国际银行部的总监,用她的话来说,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职业”。

  1991年,马鸣在英国政府的资助下前往爱丁堡攻读一个金融的硕士学位,系统学习了银行的理论、实践和市场营 销,随后在苏格兰银行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前往英格兰的肯特大学进修MBA课程,并在英国的另一家银行HFC有过一 段工作经历。2001年回国后,从事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和个人银行的业务。

  回国后,马鸣经常遇到有人问:“你回来干什么?为什么不留在那里?”马鸣自己也承认,以她的学历和在英国的工 作经历,如果她决定留在英国拿绿卡,确实很容易。“但是从第一次出国我的目的就很明确,就是要回国的。金融是一种社会 科学,需要与人打交道,而我是中国人,对中国人更熟悉,如果留在国外与老外打交道,我永远都比不上老外。”她说。

  马鸣坦承刚回国时,曾经对国内生活一些细节方面不太适应,也经常自觉不自觉地将中国与国外做比较。但随着年龄 与阅历的增长,她逐渐认识到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慢慢地学会了去观察现象背后的原因,并学着去重新适应中 国社会的一些特色。

  她笑着说:“实际上任何一个人都会在不同时代做着自我的调整,并不仅仅是从国外回来的人需要这个过程。刚从国 外回来,看到了那么多的汽车、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等,肯定会有不适应。但是我是看重中国的市场,它是发展中国家,存 在问题是必然的。”

  “毕竟这是中国,是你喜欢的地方,想发展的地方,所以你必须要去适应它。”她总结道。

  张瑜:我不愿别人说我是个外国人

  有着加拿大永久公民的身份,骨子里却认为自己是一个纯粹的中国人,张瑜有时候也觉得自己现在是一个矛盾体。但 是从去年回国至今,她对自己的身份的归属又确实就是这么一个矛盾。

  张瑜在1998年以工作的名义前往加拿大,四年以后,加入了加拿大国籍。“当时也很犹豫,到底是不是入籍,考 虑了好久,主要担心以后回到国内的签证会很麻烦,最后是出于方便的考虑还是入了籍。”张瑜说。

  张瑜说自己在加拿大的很多朋友后来之所以入了籍,其实都是出于方便的心态,其实大部分人的心理上还是认同自己 是一个中国人。“中国出去太不方便,拿个外国身份,进出做生意、工作什么的就方便多了。除此之外,没有其他考虑。”张 瑜说得很坦率。

  张瑜在去年7月份与丈夫一起回国工作,公司给张瑜办了中国的三年工作签证,费了不少周折。“这次中国绿卡的政 策一推出,公司也把资料发给我看。目前这个三年工作签证到期后,我应该会试着去申请中国绿卡。”张瑜认为这个中国绿卡 真的很不错,标志着中国的更加开放。

  整个谈话过程中,张瑜一直非常强调自己是个中国人。“虽然我现在没有中国绿卡,我还是认为自己是个中国人,加 拿大身份只是给我带来方便,我不愿别人说我是个外国人。”她笑着说。在张瑜看来,现在除了一个加拿大身份,自己与其他 的上海白领女士没有什么不同。“当然刚回来时会很不习惯,特别是在一些生活的细节方面,如环境、交通等,但是毕竟这里 是我生长那么久的国家,很快就重新找到了感觉。这个也与个人的适应能力有关,我们公司里有很多从国外回来的,他们到现 在还在适应中。因为我始终在身份上认同自己的中国因素,所以并不觉得回国后在文化的重新适应方面遇到多大的困难。”

  8月15日开始,

  《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

  开始正式实施,

  上海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8月23日

  起正式开始受理本市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的申请。

  外籍人申请合格者将获得中国政府颁发的

  “外国人永久居留证”,

  作为中国境内居留的合法身份证件,

  持证者在中国的居留地、住房和就业皆不受限制,

  出入中国国境无须再签证。

  人们仿照美国习惯,

  称这种永久居留证为中国“绿卡”。

  一批出身中国、奔波异乡而又回来工作的外籍华人同时

  也得到了他们的祖国颁发给他们的中国“绿卡”。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甲午海战110周年
中国网球公开赛
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揭晓
法兰西特技飞行队访华
新一轮汽车降价潮
北京周边郊区秋日游
金龙鱼广告风波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我知道的中国监狱》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