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醒之后是机遇:宏观调控使浙江民企步入新天地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2日17:42 中国广播网 |
中广网杭州9月22日消息尽管一开始有些困惑,也有一些不理解,然而,时下浙江多数民营企业已经感受到本次宏观调控对于他们的深刻内涵。记者在采访调查了数十家民企后发现,8成以上的企业认为,这次宏观调控恰逢其时,像一剂“清醒剂”,促使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一直高歌猛进的民企开始省察自身的发展战略和重新审视全国乃至全球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大家一致认为:“警醒之后满眼是机遇”。 据新华网记者裘立华、潘海平报道,“宏观调控让我们清醒了头脑,促使我们进行产业升级。”浙江光宇集团董事长冯光成说。光宇集团主要生产玻璃,是绍兴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民营企业。还在去年,面对全国一片火热的建设市场,光宇集团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在数量上坐上全国“玻璃老大”的位置。而眼下,企业的功夫却更多地下在利用现有生产设备进行科技投入和技术攻关上。进行产品升级,生产优质及超薄玻璃,向汽车玻璃和电子玻璃市场领域拓展,成为集团新的发展方向。目前光宇集团已成功开发出1.1毫米的超薄玻璃,成为国内第二家有能力生产这种玻璃的企业。同时,光宇集团正在进行技术攻关,预计这个月将成功开发出0.75毫米超薄玻璃,进入电子玻璃市场。如果0.75毫米超薄玻璃开发成功,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每重箱玻璃价格达到3000元以上,是普通玻璃价格的10多倍,可年增加利润3亿元以上。冯光成说,企业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核心竞争力,既是当前宏观形势所迫,更是企业树立百年大计所需。为此,光宇集团正以宏观调控为契机,及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浙江伟丰公司作为一家出口型印染企业,与其他同行一样,当前存在着“生产成本过高、市场竞争激烈、融资渠道不畅”等问题。浙江伟丰印染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晓华介绍,今年以来,企业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除了强化内部管理,开展节能降耗工作,以缓解生产成本过高的压力和电力紧张的矛盾外,围绕市场和资金两个根本点,着眼于提升公司的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加强管理,苦练内功,赢得了企业稳定、长远发展新实力。 从事环保产业的浙江菲达集团董事长舒英钢对于宏观调控持积极的态度:“我们不能把子孙的饭都抢来吃了,能源、土地、水等上游资源的过度消耗,无论是基于自身长远发展,还是基于对全球、对后代的责任角度考虑,我们都应好好研究一下可持续发展问题了。” 浙江省统计局企业调查队曾对省内1390家企业的企业景气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第二季度浙江的企业家信心指数虽然有所下跌,但仍比较乐观。专家分析,当前,浙江省企业家信心指数下降是对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及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出台和实施的一种必然反映。但从历史数据对比看,浙江省企业家对宏观经济发展态势仍然保持较强信心,经济较快增长的势头仍将持续。浙江省经贸委综合处处长周必健说,历史经验表明,经济调整的过程是市场重组和企业重组的过程。每次加强宏观调控,都会有一批企业经不住调整压力而被淘汰,都会有一批企业利用调整之机发展壮大。这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形成了工业投资高峰,许多行业的生产能力明显过剩,更大规模的市场和企业“洗牌”势在必行。要抓住加强宏观调控的时机,加大企业整合,提高行业集中度,促进发展大企业大集团。这方面,以前浙江做得不够,这一次不能再坐失机遇。 数据表明,今年上半年,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32.6亿元,研发费用16.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0%和1.55倍。与此同时,浙江省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今年上半年,浙江省实现出口253.6亿美元,同比增长40.2%;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势强劲,出口额达到15.5亿美元,同比猛增89.3%。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成为增长亮点,其增加值同比增长20%。不久前,浙江温州的康奈集团与英国沙雀技术研究中心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从而借助这家全球最权威的鞋业研发、检测、认证机构得以参与今后有关国际鞋业贸易规则和技术标准的制订。在宏观调控下,浙江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世界市场的研究和分析中,及时利用世界市场的规则来规范自身,从而为驰骋世界市场奠定了更为扎实的基础。责编:洪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