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赶跑”了郎咸平?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3日09:12 东南快报 |
郎咸平教授日前在上海挂出免战牌,表示将不再继续深入讨论国企产权改革方面的问题,从而单方突然结束了由他引发的这场国企产权改革的争论。(9月21日《新京报》) 这场争论,真的就要这样结束了吗?假设如此,则不仅是遗憾,也更令人担忧。抛开观点本身的正误是非,郎咸平教授引发的这场大讨论,总归是十分有益的。我们的改革,必须有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作支撑,而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必须是开放的、必须是经过了充分 争论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郎咸平教授挟“异见”的出场,是一件求之不得的幸事———也许需要声明,这并无关于他观点的正确与否。他的价值,恰恰在于他的不同。一项决策,应该既论证“可行性”,也论证“不可行性”,郎咸平教授的工作便是后者,在某种意义上,这种“不可行性”论证的价值要甚于前者。当然,现在我们还不能明确知道,郎教授的“离席”是什么原因。但无论如何,在争论还没有任何明显胜负端倪的时候便戛然而止,已经让下一步的“国退民进”式国企改革面临困局:假如郎的学说成立的话,继续推进便是不恰当的,但似乎也不能因此而停滞。在如此混乱的理论状态下,应何去何从? 郎教授的主动离场留下的还不仅是一个理论的难题。在理论本身的意义之外,该事件有着更多层面的提示。比如我们必须反思:为什么正在关口上、正是需要学术前行“探路”的国企改革,却最终把学术“赶跑”了?是谁赶跑了郎咸平?我们的学术环境,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不仅是理论界应该对此进行反思,这亦已是全社会的共有话题。无可否认的是,郎教授在学术和实践双重意义上都颇具价值的出场,在理论界更多遭到的却是充满感情色彩的强辩。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声音,很多都是无意义的,但郎咸平的不是,起码目前没有理由说他的发现是无价值的。为什么学术界不能对“异见”再尊重些再友好些?真理不辩岂能明乎。(来源:河北郭之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