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为“郎咸平事件”的负效应担忧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3日14:54 新京报 |
作者:吴钩 作为一名普通民众,我认同郎咸平教授所披露的一些事实,也乐观郎咸平事件及其相关争论的积极效应,因为多数学者相信郎咸平“诊对了症状”(尽管“开错了药方”)。这种舆论上的合力至少可以促使政府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会更多地考虑程序公正、关照多数人利益,甚至可能推动相配套的政治改革。即使是一些出于激动而附和郎咸平的情 绪化观点,我认为也自有其价值。然而,最近事态的发展,让我对郎咸平事件的负效应感到担忧。一些学者联名发表了“挺郎”声明、几名学者上书有关机构,建议禁止管理层收购。我有些担忧,这会将这场争论的方向从“如何实现程序公正的产权改革”引向“要不要产权改革”上。 关于国企的根子问题,大家其实都心知肚明。尽管对经济学并不十分熟稔,但以个人的经验和常识,我也知道国企要面对所有者缺位的问题。虽然它在理论上有一个全民的所有者,按道理,我也是所有者之一,但我从来没有从中获得直接的红利,也不能转让我手中这份理论上的股权。相信以产权明晰化为方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已是政府和学界的共识了。这次由郎咸平引发的争论,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它使产权改革过程中的程序不公正问题受到集中的关注和抗议。一旦这种对程序不公正的抗议演变成对产权改革本身的否定,争论就变了味儿,不能不引起关心经济体制改革的人注意了。因为否定产权改革,结果无疑就是要维护原来僵化的体制逻辑,如果这一主张强大到足以影响政府决策,则艰难起步的经济体制改革可能会踌躇不前。因此,在这次郎咸平事件的争论中,对郎咸平观点持谨慎态度的一些经济学者的声音就显得特别可贵。我期待更多的主流经济学者和其他领域的专家出来说话,至少可以平衡主张取消产权改革的意见,也可以消弭部分网民对郎咸平观点的情绪化附和。 对国企改革,产权不明晰的经济体制,已行之不通,产权改革不能停;而且,要以程序公正、能得到民众认可的方式推进产权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