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城市群 要撑起中原崛起的“擎天巨柱”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4日16:51 河南日报 |
区域要实现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自身发展及对其他地区和部门的影响,推动整个地区 的发展。 经济学界国际权威人士弗郎素瓦·佩鲁的这一增长极理论,明晰地阐释着一个道理:在有城市群的经济区域中,由于 整个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形成区域增长极,通过辐射效应带动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使整个经济整体都得到发展。 事实确实如此。 从全球看,美国大纽约区、大芝加哥区和大洛杉矶区三大城市群对美国GDP的贡献率达到67%,日本大东京区、 阪神区、名古屋区三大城市群对日本整体经济的贡献率超过70%,它们不仅是所在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也是推动全球 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从国内看,凭借改革开放先发优势,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北三个城市群,创造了37%的国内生产总值 ,直接带动东部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并构筑了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平台。 经济学家断言,21世纪,国际经济竞争的真正焦点是城市群的竞争力。尤其是当今,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范围内 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推进,城市群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主要载体,作用和地位骤显。建设一个强大的城市群,将成为赢得经济全 球化新形势下国际竞争的关键所在。 放眼神州,且不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北三大城市群,仅在辽宁辽中南,在山东半岛,在湖北武汉,在 湖南长株潭,在巴蜀之间……一批城市群蓄势待发,正成为参与区域经济竞争的重要载体。 基于这样的大背景,河南省委、省政府把中原城市群的发展提到重要位置。 从整体中国经济格局着眼,开发这一地区不仅能使之成为河南经济的心脏,而且能使之成为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中 心枢纽,带动河南乃至沿桥和中西部经济的发展。 2003年7月,在《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省委、省政府正式提出实施中心城市带动、加快 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战略决策; 2003年12月,省委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把中原城市群发展放在突出位置,使之成为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和 在全国具有独特优势和重要影响的经济隆起带; 2004年2月,李成玉省长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突出抓好中原城市群建设,完成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 建立中原城市群联动发展机制; 这期间,由省发改委牵头,河南省编制了《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构想》;这期间,河南省各方面通力合作,协调建立 了中原城市群市长联席会制度,制定了中原城市群议事规则等。 省委、省政府如此关注中原城市群的发展,显然是因为实现中原崛起的重大历史性机遇蕴涵其中。 2004年4月11日到15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率领20多位院士、专家们所陈:无论从 战略布局、发展需要,还是从经济优势、现有基础看,中原城市群完全有条件发展成为沿海三大经济区之后又一大经济区。 他在汇报时极为恰当地引用了费孝通先生的一个观点:“从整体中国经济格局着眼,开发这一地区不仅能使之成为河 南经济的心脏,而且能使之成为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中心枢纽,带动河南乃至沿桥和中西部经济的发展。” 而在《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构想》这份报告中,对其战略意义则有更详细的表述——— 河南是一个发展中的省份,全省近亿人口中,有70%尚在农村。加快河南省现代化进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战略目标,推进城镇化是河南省的必然选择; 中原城市群承载着河南省城镇化的重任,加快中原城市群的发展,不仅能够形成产业聚集效应,整合生产要素,优化 产业布局,降低发展成本,提高竞争力,在区域经济竞相发展的“博弈”中争取主动,还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特别是土地资源 利用的集约化程度,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面对周边省区城市群的崛起,河南必须增强紧迫感,充分利用中原城市群现有的基础和优势,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 ,加快构筑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使之成为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承接发达国家和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参与国内外竞 争的重要区域和促进实现中原部崛起的经济增长极。 许多人坚信,构筑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在给近亿河南人提供进一步思考空间的同时,也意味着河南经济发展方向 和发展模式的一次重大转折。 河南已具备城市群建设的基本条件 4月,是河南最为宜人的日子。但20多位院士、专家还是把他们的日程安排得满满的:考察、听介绍、作点评…… 他们要尽可能对河南尤其是对中原城市群有一个详尽的了解,然他们中不少人已过了花甲之年。 4月14日,在与省委、省政府决策层和中原城市群9市的市长们座谈时,院士、专家们不约而同地对“中原城市群 经济隆起带”发展战略构想给予了积极评价。 徐匡迪院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河南的城市交通、通信和城市的基础产业都已形成”;“河南已具备城市群建设 的基本条件”…… 坦率地讲,打动院士、专家们的,不仅是他们的所见所闻,更是河南的现实基础和发展优势。 因为,中原城市群是河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全省60%的城市分布于此,区域内各城市发展势头强劲,经济联系 日益紧密,基本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1个半小时通达的交通网络。 因为,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圆心、半径500公里区域内最大的城市群,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之一,是一个 非常宠大、极具潜力的市场。该区域北依京津,南联江汉,西牵关中千里沃野,东接长三角经济龙头,是全国现代陆路交通的 重要枢纽和通信枢纽之一。而且,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工程,都与这里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为,中原城市群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基地。以郑州为中心、辐射全国的服务设施日 臻完善,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此交汇、扩散,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近期已开工建设和正在策划 的现代物流业投资已超过100亿元。 同时,中原城市群在中部地区已经具备相当实力。2003年,其生产总值占中部9省的11%,工业增加值占15 %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占10%,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10.8%。 这些比较优势和综合条件,是中部地区其他城市群无法望其项背的。可以预见,中原城市群将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最 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 在这份发展战略构想中,“中原城市群”一词被赋予的,既不是自然地理概念,也不是行政区划概念,而是指“以省 会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在内共计9个省辖市组成的城市群”,通过逐步实 现资源共享、产业互补、生态共建、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着力构筑起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 中原城市群如何形成一个有整体经济效益、良性互动的经济带,需要进行科学规划和协调 在这份发展战略构想中,记者注意到一组标示着中原城市群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的数字: 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工业化,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0%以上;2015年之前,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 ,提前6至7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到2020年,区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由2000年的52%提高到70% 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000美元左右,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 而院士们看待这些“数字”,更多的是理性的眼光:中原城市群要突出核心城市的作用,加强城市之间的协调;产业 布局和城镇密度要合理;要加强生态建设,注重环境保护,引导中原城市群健康崛起,等等。 这些更具针对性、启迪性的意见和建议,与省委、省政府决策层的思路不谋而合。 正如省委书记李克强所说,中原城市群如何抓住机遇,发挥区域优势,整合各城市的规模结构和产业布局,建设合理 的城市体系,实现资源共享、产业互补、生态共建、各具特色、协调发展,形成一个有整体经济效益、良性互动的经济带,需 要进行科学规划和协调。 而在此前———2003年12月21日召开的中原城市群9市市长工作联席会上,市长们已经开始认识到,必须迅 速扭转目前各城市之间联而不合、合而不一的局面;加快内部一体化,实现资源、产业的有效对接和整合,是中原城市群隆起 的有效途径。 从记者收集到的资料看,河南已有了初步的“解题”之法。除建立一体化的协调机制外,还有诸多方面的设想——— 如,加快城市之间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的步伐。统一规划各城市之间的交通通道,统一规划和建设供水、供电、环境 治理、通信体系等。 如,拆除各城市之间妨碍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经济要素全方位流动的政策和制度壁垒。 如,突出重点,加快建设郑州都市圈,使其成为我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中原城市群的核心。 又如产业整合。通过建立市场的内在联系,利用市场的资源配置力量,使通过市场形成的分工成为“主旋律”。 又如建立市场合作新机制,建立共同市场,实现利益共享,促进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流动、配置等。 这份发展战略构想,强烈地渗透着科学发展观的色彩。把大力整治生态,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有效治理环境污染, 改善人居环境等,列为中原城市群城市扩张、人口聚集和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即为明证。 最近,由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等指标进展明显滞后,深圳已将原定于2005年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推后 5年。此次调整最大的变化在于,增加了人居环境、自然生态、社会发展方面的指标。 在构想、规划中原城市群发展时,河南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未雨先绸缪”。 “有很多问题需要各位专家帮助我们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论证。比如,如何解决城市群发展与资源供给不足、环境保 护压力增大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问题等。” 在省委、省政府决策层向院士、专家们的频频“问计”中,不难看出河南决策层的清醒和理智。 前述种种事实表明,在城市化的滚滚大潮中,在以城市群为代表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中,中原城市群经济带的隆起 ,将十分引人注目。 构筑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是撑起中原崛起的“擎天巨柱”;而中原崛起,更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动力 ”! 相关专题:奋力实现中原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