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工人伤心不已:工人文化宫姓“工”咋这么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5日10:41 黑龙江晨报

  21日,黑龙江晨报刊发哈尔滨市工人文化宫将一楼部分场地出租给银行的消息后,引起许多市民关注。此前工人文化宫负责人曾表示要退商还文,而今又把场地出租,一些退休老工人由当初振奋变为失望,他们纷纷感叹:文化宫姓“工”咋这么难?

  在宽敞整洁的文化宫广场,看到粉饰一新的建筑一楼又开起了银行,今年70岁高龄的哈尔滨轴承厂退休职工武庆和特别失望。

  武庆和不仅是工人文化宫的建设者,也是近年呼吁其早日“回归”的发起人。据老人讲,当年建工人文化宫时,他才20岁出头,作为轴承厂的业务骨干,被单位派往建设工地义务劳动,他们手举红旗,坐着厂车开赴工地。他说他当时的心情特别兴奋,能为工人文化宫建设献上一份力量,在当时是一件光荣和自豪的事情。

  工人文化宫建成后,成了产业工人学习培训、文化娱乐的家园,从16时到20时,工人文化宫里灯火通明,热闹非凡,工人们像过年一样高兴。武庆和对当年在工人文化宫放映的《翠岗红旗》、《渡江侦察记》等电影记忆犹新,而且他还是文艺爱好者,曾在文化宫参加了《智取威虎山》的话剧演出。

  工人文化宫给武庆和的青年时代留下许多美好回忆,但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工人文化宫部分场地不断被租出去,文化阵地慢慢变小。而一些年轻人沉迷于麻将桌前、歌舞厅里,这令他和众多的退休老工人忧心忡忡。他说,现在还有很多年轻工人需要有个属于自己的文化活动场所,而且还有年轻工人向他表示过想去公益性的技术学校学习的愿望,而这些正是工人文化宫应该发挥的作用。

  2003年2月,武庆和与高连昌、周永海等20名老工人联名向哈市总工会发出《还我工人文化宫》的倡议信。信中说:工人文化宫悬挂着各式牌匾,成了商业阵地,这样的“霸占”该结束了,给我们的后代青年工人留一个活动的空间吧!

  今年7月,文化宫负责人曾表示要退商还文,得知他们的愿望将要实现,武庆和老人由衷地高兴。而现在,文化宫广场和立面整饰一新后又出租出去,这令他大失所望。本来已经收得差不多的场地,为何又租出去?工人文化宫为何就不能姓“工”?

  哈尔滨亚麻厂退休职工张大鳌,今年81岁。1950年到亚麻厂工作,从事了30多年的工会工作,无数次组织厂里职工到工人文化宫听报告、学理论、搞汇演,对工人文化宫感情颇深。据他回忆,初期工人文化宫有时事政治、科学报告、文化娱乐、红角(小型俱乐部)等6套管理班子,文化活动、技术学习空前活跃。他自己还学会了弹古筝,并为外宾演奏过。1983年退休后,他和其他老同志在工人文化宫共同组建了职工书法协会,当时还有桥牌、猜灯谜等10多个文化团体。后来随着场地的出租,这些组织也陆续解散或撤出工人文化宫。

  当今年7月得知文化宫将要退商还文后,张大鳌老人曾竖起大拇指说:“好,我们盼了很久,早该这样了。”但现在,这种希望再次被破灭了,老人感叹之余,连连摇头。

  曾在哈飞工作多年的刘师傅,讲起工人文化宫当年的辉煌特别激动。他说,每逢劳动节、妇女节、教师节等重大节日时,工人文化宫里的各种文艺汇演一场接一场,职工们免费参加各类娱乐活动。看着精彩的节目,工人师傅们分外高兴。

  后来,眼看着劳动人民的精神家园被“蚕食”,许多老职工多次表达“工人文化宫,何时能再回到我们身边”的企盼心情。刘师傅讲,为收一点租金,而破坏了文化功用的完整性,主管部门不能只为一点点的经济收入,去伤害工人的感情。时下正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希望有关部门考虑考虑如何恢复工人们的精神家园。作者:李长彦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甲午海战110周年
中国网球公开赛
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揭晓
法兰西特技飞行队访华
新一轮汽车降价潮
北京周边郊区秋日游
金龙鱼广告风波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我知道的中国监狱》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