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至关注:“拿尊严换银子,这是亵渎”(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5日15:41 金羊网-羊城晚报
  屈原饮酒不自杀、盘龙滑落立邦漆,广告走偏锋引来一片骂声;专家指出,中国符码文化丰富须注意心理承受力,但也不必事事上升到民族情感

  龙是中华民族图腾,龙在广告里跌落在地是不是侮辱?本周媒体披露,一则广告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

  这则名叫《龙篇》的立邦漆广告作品刊登在本月《国际广告》杂志上,画面上有一个中国古典式的亭子,亭子的两根立柱各盘着一条龙,左立柱色彩黯淡,但龙紧紧攀附在柱子上;右立柱色彩光鲜,龙却跌落到地上。画旁有介绍:右立柱因涂抹了立邦漆,把盘龙都滑了下来……

  集体把关反应“始料未及”

  一位署名“咆哮”的网友说,这是继丰田霸道广告之后又一侮辱性广告劣作!龙怎能遭如此戏弄,扮演一个不光彩、受欺负的角色?!更多网民认为,“发布广告者别有用心”,而且“恶劣程度比霸道广告有过之而无不及”。

  昨日,该广告的制作公司———李奥贝纳广告公司公关部的一位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们在做这个广告的时候,征询过不少人士的意见,没人提过负面意见。每则广告的产生都要经过环环相扣的流程,有一个环节亮红灯就不会最后出街。在这种集体把关之后仍会有“始料不及”的结果,这更见此类问题的严重性。

  就刊登立邦漆广告之事,《国际广告》杂志社时中林副社长昨天郑重告诉本报记者,他们已向读者道歉了。同时他表示,作为专业杂志,他们将组织专家对此进行深入讨论,以利于我国广告业健康发展。
至关注:“拿尊严换银子,这是亵渎”(图)
左图:左立柱色彩黯淡,但龙紧紧攀附;右立柱色彩鲜艳(暗示使用立邦漆后的效果),龙却跌滑到地上

  广告忽略文化使人厌恶

  和这个广告类似,前段时间长沙一家啤酒品牌的广告也备受唾骂:屈原悲闷地站在江边,一边口里念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边摆出要投江的架势。就在这时,一位打扮洒脱的现代年轻人奉劝屈原说,“人都死了,你还能求索啥?”结果屈原一扫愁容,与这位年轻人席地而坐,开怀畅饮该品牌啤酒。

  这个广告相关单位同样被社会质疑并谴责,不得不一再公开道歉。

  一位广告专家认为,从广告本身考虑,这类创意没问题;不过广告设计者和发布者显然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广告一旦忽略了与文化的联系,就会使受众不舒服,甚至厌恶”……

  篡改历史过头亵渎感情

  许多事物在文化上都有特定意义,若乱放场合可能会触及人们的民族情感。广州九易广告公司的彭阳军分析,中国人提到日本就很敏感,将中国龙的形象作为日企广告的创意元素很不妥。有人则直接痛斥:公然拿民族尊严换银子,简直是下作!

  一些文化名人形象已融入民族精神中,成为民族信仰一部分,如果有广告将其任意解构,会引起人们反感。有人评价屈原广告时说:不仅是对历史的篡改,更是对人们感情的亵渎!

  没强大到什么都不在乎

  不过,这件事上中国人是否也太敏感了?广州阳狮广告公司创意总监杨妍妮认为,许多网民过于偏激,许多事没必要都提到民族情感的高度,没必要想得太多扯得太远。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不少广告人认为,其实该广告创意本身不错,只不过一些人的民族情感太脆弱罢了。

  中国人的敏感也是有原因的,华中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袁忠副教授说,这是中国在转型期特有的现象,中国走过了被欺辱被压迫的时代,但还没有强大到什么都不在乎的程度,“在中间阶段,民族情感最脆弱,容易受伤害,并且反应激烈”。

  广告求新有度不破底线

  有专家分析,中国“符码文化”丰厚,龙、凤、狮等特殊象征符号多,比较重形式爱面子,这一点迥异于西方,“西方人可以拿国旗做裤子穿,这在中国当然是不行的”。

  但是,商业传播都必须依托于一种特定的大环境。暨南大学传播学系董天策教授说,为立邦漆设计广告的那家公司正是忽视了这一点,传播行为应入乡随俗,照顾本地受众心理,否则其传播效果会大打折扣。协作(广州)广告公司创意指导雷宇说,即便是从基本的经济目的来讲也应如此。一则创意独特但不被受众接受甚至反感的广告,怎能达到好的效果?一位网友明确表示,此广告纯属“找骂型”,仅能吸引眼球,而背离了广告要“卖东西”的本旨。

  在商业社会,广告创意求新求变无可厚非,但还应有个度:不能违反社会道德、民族精神及人伦常理。事实上,如今广告连“戏说”的手段用得多了,用得好———非但不讨人嫌,反而使人觉得幽默;用得不好———招来千人所指。至于立邦漆等广告惹来唾骂,就在于它突破了公众的心理底线,玩笑开得过火了!

  文化教育缺失亟待加强

  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创意受人唾骂,自然也少人故意使用敏感元素。而最终出现这种后果,就存在两种可能。一种是由于失误,是创作者始料不及的。这种“始料不及”正暴露了他们文化素养的欠缺;还有一种可能:他知道文化元素的内涵,但不认为其创意会伤害民族情感。

  “我国涉及民族文化的教育太少了,这是一个根源问题!”广东青年干部学院谭建光教授说,当改革开放后商业文化冲击了我国的民族文化教育,这导致一代人文化素养的欠缺,现在我们需要加强这种教育。

  本报记者 夏杨 实习生 刘蓉

  (日京/编制)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甲午海战110周年
中国网球公开赛
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揭晓
法兰西特技飞行队访华
新一轮汽车降价潮
北京周边郊区秋日游
金龙鱼广告风波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我知道的中国监狱》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