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凯里市倾力打造芦笙文化品牌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5日16:21 贵州日报

  在建国55周年和“十一”黄金周即将到来之际,成功举办了四次中国国际芦笙节的凯里,各级各部门正在积极行动起来,着力打造和包装芦笙文化这张凯里对外宣传的国际名片。凯里,正以她迷人的风姿,敞开博大的胸怀,迎接五大洲不同肤色的嘉宾。作为凝聚黔东南山区各族人心的文化象征————芦笙,正以前所未有的魅力,冲出大山,走向世界。一个充满生机的凯里,凭借国际芦笙节这张名片,在祖国的西部大开发中,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和新的形象,展示在世人的面前。

  五千年文化的根

  金秋,苗都凯里,即将迎来第五届凯里国际芦笙节。

  这次芦笙节的最大特点,是结合国家旅游局确定的2004年“中国百姓生活”这一主题,由中央电视台精心包装推出。

  芦笙文化是苗族五千年文化的根,千百年来,芦笙文化和苗族人民一起共生共存。从蚩与黄帝逐鹿中原开始,芦笙就一直伴随着苗族人民度过了漫长的历史。传说生活在江淮一带的苗族九黎部落战争失利后,在艰难的大迁徙中,为了不使人掉队,就是用芦笙来联络的。有人说,芦笙是苗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芦笙文化,已经深深扎根在苗族同胞的精神土壤之中。

  苗族人口占63%的凯里,有苗族文化中心之称,为了凝聚民心,加快黔东南州的经济发展,凯里市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把芦笙作为城市的标识,让这个苗族人民千百年来崇拜的图腾物,将各族人民紧紧地团结起来。

  生态旅游的标识

  黔东南作为苗族侗族文化的大本营,也是研究和了解苗族和侗族历史最大的生态博物馆。这里居住着全国近四分之一的苗族人口和近一半的侗族人口,这里有中国最大的苗寨和最大的侗寨。这两个生活在黔东南的主体民族,都崇尚芦笙文化。

  被誉为“百节之乡”的黔东南,民族风情古朴浓郁,民族节日多达135个,内涵非常丰富。每当节日来临,山寨的男女老少,身着民族盛装,走进芦笙堂,跟随欢快芦笙的乐曲,载歌载舞。当您走进了高高的山寨,看着那一排排依山而建的古色古香的吊脚楼,倾听那粗犷豪放的苗族飞歌、侗族大歌,品着有数千年历史独具风味的酸汤鱼和腌鱼,跟着苗侗儿女一起伴着那悠扬的芦笙曲,在夜幕的月光下跳起欢快的舞蹈,你会真正地感悟到:来到了苗乡,来到侗寨,来到了黔东南。

  凯里市决策层审时度势,为芦笙文化注入新的活力,通过举办芦笙节,因势利导地推进了城市文明建设。凯里变了:“一切都变了,山变绿了,树变高了,路变宽了,街变亮了”————这是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前贵州省长陈士能,最近到凯里考察后的赞叹。几年来,凯里新增市区绿化面积18152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8%。成为一个人居环境良好的城市。

  以凯里为中心的黔东南旅游区,被联合国定为亚洲仅有的全球两个“返璞归真,重返自然”的十大旅游景区之一;也是世界乡土文化基金会确定为全球10个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是著名的森林之州、歌舞之州、神奇之州。曾经到过黔东南考察的中外旅游专家,纷纷称赞这里是“人类心灵疲惫的最后家园,全球最友善的旅游目的地”。凯里市结合“中国百姓生活”这一主题,以凯里为中心,推出了多民族特色文化体验度假游、原始自然生态观光体验游、历史文化观光科学考察游等三条精品旅游线,全面展示黔东南作为世界民族文化保护圈的丰富内涵。

  随着黔东南州委、州政府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和生态旅游大州的发展战略,凯里市对芦笙文化的倡导,芦笙文化也逐渐成了黔东南生态旅游的重要标识。

  打造世界名片

  本届芦笙节,凯里向国内外芦笙队发出邀请,黔东南州内的17个县市区的芦笙服饰队伍,也将聚集凯里一展风姿。在今年10月2日到10月7日,凯里将与中央电视台《体验中国》栏目组,合作举行第五届凯里国际芦笙节开幕式,邀请中央电视台全程拍摄,并在中央电视台第三、第四频道播出。万把芦笙表演、千对银角丽人大展示、民族服饰大展播、苗侗歌舞大表演、民间绝技大竞技,将成为万众瞩目的看点。

  中国凯里国际芦笙节,从上世纪90年代末举办以来,引起了不少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也引起了投资者对黔东南的注目,有效地推进了黔东南经济的发展。凯里已成为黔东南最有吸引力的商务投资集结地之一,凯里市利用中国国际芦笙节,每届都推出引资项目200个以上,并以县为单位,展示了黔东南得天独厚的特产资源,生态资源,山区资源等优势,引起了国内外客商的浓厚兴趣,前四届芦笙节期间,共签约项目203个,总投资金额达40.3亿元。每届商品展销物资均在1500万元以上。

  在凯里国际芦笙节的推动下,通过倡导“做文明市民、创文明城市、建美好家园”为主题的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凯里文明”已成为贵州文明创建的品牌。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工作目前已通过省级初审。凯里市委书记曹云平对记者说:“我们通过凯里国际芦笙节的举办,提高了黔东南和凯里的知名度,促进了凯里的经济发展,我们要充分利用芦笙文化这张‘名片’,促使凯里尽快融入世界经济文化的浪潮中。”作者:廖乙勋 邱存双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甲午海战110周年
中国网球公开赛
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揭晓
法兰西特技飞行队访华
新一轮汽车降价潮
北京周边郊区秋日游
金龙鱼广告风波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我知道的中国监狱》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