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接续国学薪火之安身立命:从源头文化汲取养分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7日02:51 燕赵都市报

  ———对话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郭齐家教授

  本报记者 王小波

  建立一个文明不容易,毁灭一个文明很容易。龚自珍讲,亡国先亡其史。西方也有人说,叫这个民族毁灭很容易,两代不读这个民族传统的书就可。文化毁灭精神毁灭很快,建 起来难,再下去就成了失落的文明。

  ——对于传统经典的“断裂”或者说“断裂的危险”,郭齐家教授忧心如焚。9月16日,郭齐家在北京寓所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为什么重提经典?

  记者(以下简称记):目前很多地方都兴起了传统文化教育,这一现象的背景是什么?

  郭齐家(以下简称郭):国学教育的回归是与我国现阶段整个国家的发展形势相适应的。现在,人类社会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科学技术制造幸福的同时,又带来很多灾难:一是人和人之间的矛盾和竞争;二是人的身和心的矛盾,精神和物质的矛盾;三是人和大自然的矛盾。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回溯中国文化的源头。

  记:许多人反对搞国学经典教育,认为其中充斥着糟粕,教条、僵化严重,与开放创新的现代精神有诸多不合,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郭:从五四以来到文革,我们把古代的许多东西都说成是糟粕,这在当时可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有片面性,也有形而上学。

  传统中华文化有很深的根源,它直指人心,直指人性,它讲到宇宙的生存,讲了人生的理想,讲了政治的智慧,讲了历史的经验,它还讲了审美的情趣。这一套文化几千年慢慢传承下来,一代代薪火相传,没有中断,推动了整个民族、国家的进步,同时也影响了东方乃至世界。

  1933年,芝加哥全球宗教文化会议,大家讨论全球伦理问题,一致通过了中国孔子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当时全球伦理的底线和黄金规则。

  记:这些中华文化经典对我们的青少年有何意义呢?

  郭:中华文化经典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些做人的思想和行为指导。比如“天下为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位卑未敢忘忧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今天,让我们的少年儿童诵读中华文化经典,就是让他们从小学会做人,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

  经典教育怎么搞?

  记:很多人认为,传统国学教育的复兴缘于现行教育模式缺陷产生的裂缝———偏重知识和技能传授,缺乏文化熏陶和人格培养。传统文化能否缝合现代教育制造的裂缝?

  郭:现在学校教育问题严重,物质的追求与精神的追求严重失衡,工具理性的追求与价值理性的追求严重失衡。所训练的学生成了追求物欲的机器、工具,忘了人教育的本性是什么,是做人,做一个好人。

  北师大钟敬文教授说,“中国人魂丢了,现在要把魂找回来。”找魂最好的办法就是读圣贤书。从蒙童时期就教他走正道,如果走歪了再弄回来很难。

  为了挽救人类、孩子,振兴我们的民族,要让孩子从小读经典,不但小孩要读,大人也要读。

  记:那么,国学学什么?怎么学?

  郭:孩子教育小时应以母语学习为主,10-13岁以下的孩子更是如此。中国语言文字功底从小就要打好,我们的汉字,既有图形又有逻辑,能让孩子既锻炼右脑,又训练左脑。从小让孩子读汉语背诗词读圣贤书,特别是13-15岁以前的孩子是人类记忆的高峰,趁他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最大限度的背诵能终身不忘。这也是教育经济学的问题,以很少的成本得到最高的收益。语言学习就是模仿反复的过程,几百篇古文,几千首唐诗宋词能奠定中国文化的基础。奠定道德,开启智慧,何乐而不为?

  记:这样会有家长担心增加孩子的负担,与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是否一致?

  郭:传统文化经典包罗万象,既有做人的道理,又有很多启发智慧的东西,这不就是素质教育吗?它能提高做人的素质,知识的素质,多元文化素质。

  正确的办法是让孩子从小读背一些经典。随着他阅历的增长,经验的丰富,就会不断自觉地吸取人文知识的精神养料,促进他的生长发育健康。

  现在全国读经书的不少。应该说传统文化是多元的,不要局限在哪一方面。我个人看法是,最重要的还是儒家经典,《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孝经》、《弟子规》都很重要,应是重点。唐诗宋词只是对儿童蒙学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是次要的,不能当主要的。

  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学了吃亏,我要反问一句,难道让孩子去欺骗就好吗?如果每个人都欺骗,就是一个欺骗的社会,是人类的倒退。

  源头文化不要小看了它的力量,特别是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深厚文化,其中智慧较深,原汁原味地,要注意源和流的关系。孩子的记忆力打开后,他有能力了,记忆力大大增长,记什么都容易了。

  13岁以下儿童读经典,以背为主,暂不要理解。人文与科技不同,科技不懂就做不下去,人文有一个发酵的过程,容许人先吞再慢慢消化。古人说先读很难,读多了有乐趣,包括词,押韵,古文有很多有趣的地方。把读经典当做一件快乐的事来做,而不是苦恼。

  孩子读,家长也读,形成呼应。再从家庭辐射到社会与学校,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统一起来。

  传统文化教育也要创新

  记:如何解释近代以来,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衰变一筹莫展呢?有人说它是科学、民主的对立面。

  郭:传统文化本身有优秀的,也有落后的,需要我们清理。不能泼脏水把孩子也泼掉了。

  人文和科学并不矛盾,很多科学家人文素养很高,献身科学就要有很好的人文思想。二者向来是很好结合的,不应该排斥,把二者分开。

  杨振宁说:“我的成功是两种文化培育的结果”。杨振宁、李政道等科学家从小读经典,并没有妨碍他接受科学知识、现代技术,不是读笨了,而是越来越聪明了。他们往往出口成章,从小读母语、中国文化的经典。有一些不理解不要紧,大了再来学习西方科技、管理知识,把两个融合起来才会产生大师。

  记:那么,是不是说传统文化也面临着现代化的问题?

  郭:传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孔子到董仲舒到朱熹,到王阳明,都在与时俱进。我们把好的精神的东西保留下来,和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模式与现代伦理结合起来,创造我们新的文化。古今中外优秀的结合碰撞,才有新的创造,恰恰是新的文明应有的。

  德国有个思想家亚思德尔思说过,“2500年前,人类出现了一个轴心时代,中国有孔子老子,古印度有释迦牟尼,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各自创造了自己的文明,影响了两三千年的社会。”

  每一次文化的复兴都有一个规律,必须回到源头上,吸取知识营养再前进,才能发出灿烂的光辉。中华民族曾追求这样一种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现在我们仍要有这样的胸襟和气度。

  记:我们如何引导家长正确回归到传统文化上来?

  郭:传统文化不是障碍,而是促进素质教育的提高。背诵了这么多,知识也丰富了,智慧也打开了,读别的就不在话下。现在还有人对此冷嘲热讽,这是对历史不负责任,祖先留给我们辉煌的文化,我们把文化中断了,这对得起谁?

  我们的民族有很多好传统,不因为近代一些革命而毁掉。毁掉太可惜,建立一个文明不容易,毁灭一个文明很容易。龚自珍讲,亡国先亡其史。西方也有人说,叫这个民族毁灭很容易,两代不读这个民族传统的书就可。文化毁灭精神毁灭很快,建起来难,再下去就成了失落的文明。

  民间对于传承国学应该有一个试验的过程,真有效果了,家长看了不一样了,就会有自觉的要求。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甲午海战110周年
中国网球公开赛
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揭晓
法兰西特技飞行队访华
新一轮汽车降价潮
北京周边郊区秋日游
金龙鱼广告风波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我知道的中国监狱》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