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券网上疯狂大甩卖”反响热烈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7日08:20 扬子晚报 |
本报昨日A1版刊登的《月饼券网上疯狂大甩卖》一文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共鸣。不少市民昨日下午打来电话指名要和记者探讨这个现象。他们纷纷表示,这两年月饼大战日益激烈,明显的标志有二:一、参与月饼大战的商家越来越多;二、围绕月饼的怪现象越来越多———前者,暗示月饼行业绝对是高利润行业;而后者,已经令传统食品月饼身陷“千夫所指”的尴尬境地。 礼品月饼大摇大摆 月饼的包装和天价,几乎年年报道,年年声嘶力竭地谴责,全社会也同仇敌忾。本以为如此“千夫所指”,必会“无疾而终”。然而事实却是,豪华包装的礼品月饼不但没有“死”,反而越活越滋润,今年甚至还出现了31万元一盒的超天价月饼。 究竟是哪个“冤大头”吃饱了撑的,钱多了咬手,来买这种天价月饼?其实不说也明白,“买的人不吃,吃的人不买”,买这种月饼的人是将其作为一种投资,或者说是作为敲门砖,要去敲开某一扇门。说到底,这和送天价字画、送股权、送子女留学的性质差不多,不过形式变了变而已。 那么,为什么偏偏选择月饼做载体?这就要归结到月饼的所谓“文化内涵”上了——想一想传统的中秋佳节,想一想礼仪之邦的人情往来,想一想我们的民俗民风。此时此刻,老百姓的月饼都迎来送往,更遑论“清官不打送礼人”。 所以有人说,要“解放”月饼就必须去掉它的“文化”,如果月饼仅仅是月饼,和粽子一样,仅仅是一种普通食品,谁还费那个劳什子劲包来装去、送来送去。杨经 买券为送人 收券未必吃 如果说,“买的人不吃,吃的人不买”是前几年形容月饼怪现象最常用的一句话,那今年,这句话的升级版应该就是“买券的送人,收券的不吃”。 “我觉得问题的本质在于,越不稀罕的人越会收到月饼券。”市民夏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网上甩卖的月饼券还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可能多数关键人物收到的月饼券要么随随便便地处理掉,要么干脆不要也不心疼。“我隔壁住着一单位领导,最近每天他家门铃都要响好多次,这不,他老婆还送了两张给我家,说再不拿就要浪费了。” 酒店月饼原本走的就不是商场、超市等公开销售渠道,这决定了酒店月饼自诞生之日起,便被烙下深深的礼品印迹。“谁会跑到酒店里买月饼啊,付钱的人和最后拿到月饼的人,基本就不可能是同一人。”有酒店工作人员透露,用于公关礼品显然是月饼券最大的用途,而第二用途,要轮到单位福利。她坦言,近几年,月饼券的面值在悄悄降低,为的就是吸引更多单位和个人购买,月饼券让酒店从月饼行业掘到了更多的金。 还有的读者则从口味上进行探究。“读你们报之前,我还在想,手上那3张月饼券要不要分别拿回来。”市民李女士告诉记者,嫌路远不方便是让她犹豫的原因之一,但更让她举棋不定的是,以她的经验,各家酒店月饼的口感其实差不多,馅也差不多,似乎真没必要一一领回来。“以前拎着星级酒店的月饼盒,觉得特有面子。可现在不管大酒店还是小饭店,都搭上了月饼这趟车。”一位读者感慨地说,听说食品厂生产月饼的利润为100%%,酒店更是能达到200%到300%——酒店争抢月饼蛋糕本无可厚非,可别只是一古脑儿地抢做月饼、公关月饼,也得动动心思口味创新,否则会有更多收到券的人表现出“不屑一顾”。刘璞 孔小平 淄博抵制豪装月饼 将“华而不实”这个成语用在那些豪华包装的月饼上,大概最恰当了。它不但让消费者多掏了钱,还造成极大的浪费。一些地方把这种现象称为“月饼之祸”,他们开始行动起来,抵制“豪华月饼”。 昨天,山东淄博市的小学生向市民发出倡议:不买过度包装的月饼。原来在半月前,同学们针对“月饼之祸”展开专题讨论,并对当地的月饼豪华包装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一些月饼的包装费竟占到成本的70%%以上。而这些包装,在完成“送礼”、“撑面子”等任务之后,便成为垃圾,他们还发现一项数据:每生产1000万盒月饼,就要耗费400600棵胸径10厘米的树木,相当于“吃”掉了一片相当规模的小树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