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移民造出“小温州”——江陵县“移民村”的调查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8日06:39 荆楚网-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记者李济东 通讯员雷海平

  江陵县秦市乡千合村是由9省72县移民组成的特殊村落。特殊的“移民文化”造就了村民的拓荒精神和经商头脑。如今,村民在致富路上一直领先,“荷包”比较“暖和”,千合村由此赢得“江陵小温州”的美誉。

  紧靠长江的千合村位于江陵、监利、石首3县市交界处。村里的绝大多数老人,都是建国前后挑着担子、带着家眷从鄂、湘、川、浙等9省迁移而来的,1600多村民中有172种姓。人均仅有0.7亩耕地的现实,以及不同文化的碰撞、交融,让村民们很早就摆脱了对土地的依赖,不断地寻找、选择和调整适宜自己的致富之路。

  今年53岁的张炳发,在1993年以前,一直是千合人的“领头雁”。这位见证了千合村创业史的原村党支部书记告诉记者,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不少千合人就冒着被戴“资本主义尾巴”帽子的危险,晚上偷偷溜出去,从长江江滩边割回一些芦苇,然后连夜编织成芦席,伺机出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村“两委”的组织引导下,千合人开始大规模地发展芦席编织业,从中获取了更多的好处。张炳发说,1979年,他家靠编织芦席,一个冬季就赚了300元钱,而他家当年从生产队分回的“红利”只有190元钱。芦苇资源几近枯竭后,千合人迅即“调头”,做起了木材交易生意。1986年,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村里几乎家家户户办起了木材交易行,这里很快就形成了颇具规模的木材交易市场,吸引了本地和江西、湖南、云南等省商人来此交易。头一年下来,小村一下子冒出80多个“万元户”,在江陵县引起轰动。此后,千合人还搞过特种水产养殖业,从1999年开始,他们又瞄准市场,搞起了棉花加工。至2003年,全村仅注册的棉制品公司和轧花厂就有18家,总投资达1680万元。去年,村里创下了江陵县村级上缴税金最多、工业用电量最多、信贷投资规模最大、就地转移安置农村劳动力最多的“四个之最”。

  纵观千合村的经济发展历程,每个产业都不是传统农业产业,每次产业转向,都是审时度势、环环相扣,干一行成一行,在很短的时间内能迅即将之做大做强。秘诀何在?

  千合村党支部书记万其红说,除了得益于千合村移民勤劳的拓荒精神和精明的头脑,还因为村干部有力的组织和引导。千合村民来自五湖四海,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集体,全村将会成为一盘散沙。多年来,千合村的每一次产业转移,都是干部们一马当先,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结果。

  谈起千合村的发展,江陵县秦市乡党委书记王慧兰说,乡党委政府始终把建设一支战斗力强的村级班子,作为推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关键。近年来的实践表明,正是有一支过硬的村“两委”班子,千合村才变成了江陵县赫赫有名的“小温州”。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F1中国大奖赛
《2046》公映
法国特技飞行队访华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2005新浪考研大讲堂
国庆出游宝典
“十一”缤纷车世界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性感文化的解析》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