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哈石油管线昨开建(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9日07:42 华商晨报 | ||||||
整个石油管道分三段:第一段从阿特劳到肯基亚克;第二段从肯基亚克到阿塔苏;第三段从哈境内的阿塔苏到中国新疆的阿拉山口。目前,从阿特劳至肯基亚克之间的这段管道已于2003年3月由中哈双方合资建成。 中哈输油管线(哈萨克斯坦阿塔苏-中国新疆阿拉山口输油管线)已于昨天开始铺设,管线全长1000公里。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和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共同负责这项工程。第一期输油管线工程耗资7亿美元,每年设计输油能力为1000万吨,将于明年完工。第二期工程计划于2011年完成,完成后,哈萨克斯坦向中国的输油能力将提高到每年2000万吨。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本月22日在会见哈萨克斯坦总理阿赫梅托夫时表示,中哈开展能源合作,对双方都有利。中方愿与哈方放眼长远,不断深化合作。阿赫梅托夫表示,将向与哈开展油气合作的中国公司提供优惠政策,并采取措施,确保中哈原油管道如期开通。 哈萨克斯坦驻华大使卡里布扎诺夫日前也在北京表示,作为开放的市场经济国家,哈萨克斯坦欢迎其他国家通过这条管道向中国输出石油。“我认为,管道建成后,其他国家的企业可能将为获得它的使用权而排队,”这位外交官说。 卡里布扎诺夫表示,哈中双方就建设输油管道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准备工作,其中也包括管线的安全保障问题,“相信我们有能力使它免遭恐怖分子袭击。” 专家称,中哈石油管道的建设必将使新疆成为中国油库,其中的部分投资转化为对当地产品的现实需求,也有利于相关产业发展,对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中国积极占有国际石油市场推动能源供给“多元化” 中哈石油管道项目起源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与中俄石油管道项目一并提出。据权威人士披露,1997年至1999年,中哈双方完成了管道建设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总造价预计为30亿美元。而按照最初意向,此管道应在2005年建成并运营,但因哈石油年产量难以确保这条管道进行赢利性运转所需的2000万吨最低供油量,此项目的整体建设随后被迫搁置。 今年5月,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访华期间,中哈双方签署了铺设阿塔苏至阿拉山口输油管道的原则协定。据哈方宣布,管道投入运营后将保证每年向中方输出1000万吨原油。 哈萨克斯坦地处里海,能源战略位置极为重要。据美国能源部统计,里海石油储量在500亿到1900亿桶之间,而其中的40%~50%都集中在靠近哈萨克斯坦的里海大陆架地区。据悉,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石油便进入哈萨克斯坦,拿下该国阿克纠宾油气股份公司部分股权,进而获得阿克纠宾油气田的开发权益。 有专家分析指出,中哈石油管道建设的突破性进展,标志着中国推动能源供给多元化的努力取得重大进展,这无疑提高了当前中国在与日本、俄罗斯进行的“管道”博弈中的主动性。 中俄石油管线明年1月定音俄计划修支线通中国 在中哈石油管道成功开始铺设前,中俄石油管线问题终于有了权威的官方表述。 俄罗斯工业和能源部长赫里斯坚科9月24日向当地媒体明确透露,俄罗斯修建从西伯利亚通往远东的战略石油管线的决策将在2005年1月底前作出。 这条石油管线的起点是俄东部盛产石油的泰舍特,终点是远东港口纳霍德卡,并且将从这条输油管线中分出一条支线通往中国。 这是过去几个月来关于中俄石油管线的最正面与确切的消息。俄通社-塔斯社在俄中总理会晤之前发布了此消息。 俄罗斯另一家媒体报道称,俄总理弗拉德科夫表示,俄罗斯将加倍向中国供应石油。 中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体系维护国家石油安全 据报道,中国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员杨青介绍,作为中国“十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的一期工程已全面展开。 所谓战略石油储备,是应对短期石油供应冲击,比如说应对大规模减少或中断时的有效途径之一。它本身服务于国家能源安全,以保障原油的不间断供给为目的,同时具有平抑国内油价异常波动的功能。 目前,由于尚没有战略性储备库存,中国石油系统内部原油的综合储备天数仅为21.6天。美国、日本和德国的石油储备分别达到158天、161天和127天。 新华社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杨元华指出,由于缺乏必要的石油战略储备能力,中国对石油突发性供应中断和油价大幅度波动的应变能力较差。未来随着进口石油数量的增加和国际市场油价的波动,进口石油资源的安全性日益严重。而与石油高价位相比,国际局势紧张,尤其是战争时的石油供应保障更加紧迫。综合中新 新华 中国石油40%依赖国外前8个月进口7600万吨 中国政府在周边国家大力开展石油合作的背后,是国内面临的严峻能源现实。 权威部门披露,今年前8个月,中国石油进口量高达7600万吨,对外依存度上升到40%。 记者9月28日从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上了解到,中国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去年50%的铁矿石和氧化铝、60%的铜资源、34%的原油依赖进口。与此同时,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开采成本增加,供给形势相当严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用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GDP翻两番。到2020年,要再实现GDP翻两番,即便按能源再翻一番考虑,要保障能源供给也有很大难度。尽管可以利用国外资源来弥补国内资源的短缺,但大量进口存在的市场和价格风险、运输能力的制约和进口安全保障等问题难以回避。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说,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据新华社 中日石油资源争夺激烈 “石油粥”只够一国喝 中、日两国现在面临同一问题———如何确保长期稳定的石油供应。这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石油来源,一个是石油运输路线。恰恰是在这两个问题上,中、日两国存在着冲突。 石油来源存在冲突 2004年,占世界人口20.5%的中国,每天需要进口石油约200万桶,而占世界人口仅2%的日本却需要约430万桶。如果考虑到美国目前每天就需要进口超过1000万桶,再考虑到中东石油产量有限的增长潜力和不明朗的政治前景,到2020年,海湾地区可供购买的石油,是决不可能同时满足中、日两国的需求的。 遗憾的是,世界上的产油地区就那么几个,供应也都有限。事实上,每天1100万桶的超级大单,只有再出现一个海湾地区那样的石油生产大户,才有可能接住,而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简言之,从石油供应的角度来讲,这碗石油粥,只够一个国家喝的。在总产量一定的情况下,一定不能同时满足中、日两国的需求。 石油运输路线也有不安定因素 石油来源如此,石油运输路线的问题更是如此。中、日两国是近邻,中、日两国的石油进口来源也相近,因此,双方运输石油的主要通道均是中东至东亚的海路,即“波斯湾———阿拉伯海———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中国海———台湾海峡”一线。这其中,波斯湾、马六甲海峡和台湾海峡,都属隐藏着不稳定因素的区域。在台湾海峡及其周边,还存在着中、日之间发生冲突的潜在危险。 即使中国仅能确保对南中国海北部的控制,也会使日本感到极大的不安,因为如果中国切断了这段航线,那么,日本的油轮就必须绕行澳大利亚海域才能回国。中国有可能切断这段航线吗?按照日本的思维方式,向来是先假定为有可能的。因此,在中、日之间缺乏信任和存在潜在冲突的背景下,双方对石油运输路线安全的考虑,同样存在着矛盾。 石油争夺决定中日两国未来 总的来说,在以石油为代表的能源问题上,中、日之间是存在着利益冲突的。从历史上看,这种利益冲突未必会带来矛盾和对抗,但往往却是矛盾和对抗的诱因。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只会飞速增加,在可预见的将来,能否保证石油安全,就决定了军队能否开动,社会能否运转,生活能否维持。中国要想争取一个长期稳定的发展环境,又要保证自己能有长期稳定廉价的石油供应,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与此同时,日本也必然会在这两个方面做同样的努力。这其中难免会出现各式各样的挑战。 最近,日本外相川口顺子访问了中亚4国,这次访问中,日本宣布向中亚国家提供贷款,修建一条从中亚石油产区通向印度洋的铁路,而在此之前,中哈石油管道项目刚刚开始启动。这让人不得不联想起,当年中俄石油管道项目夭折之前,川口顺子前往莫斯科的若干次行程,其内容同样是先给一笔贷款,再谈项目,最后俄方决定更改计划。但愿这一次中、日之间不要再来一场“石油战”。据《环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