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为了农民的美好明天——湖北省农村“十佳村党组织书记”剪影(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9日09:16 荆楚网-湖北日报
  他们不是“官”,国家公务员体系中没有他们的位置;他们是“官”,他们的“执政能力”和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他们长期生活在社会的基层,与农民保持着密切的血肉联系,他们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我党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农民奔小康;他们,就是农村党组织书记。

  在共和国55周岁之际,我省评选出了“十佳村党组织书记”,以表彰他们长期以来在改善我省农民的生存状况和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起到的示范带头作用。他们用自己多年的汗水,为共和国献上了一份丰厚的礼物!

  生于斯,长于斯,这些“十佳村党组织书记”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农民的脉搏,能够正确认识和利用当地的区位优势,能够以大地赤子的情怀和主人翁的心态投入到致富奔小康的洪流中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让我们把艾青的诗,献给我们可爱的“十佳村党组织书记”。孙开林走上清华讲坛的农民
为了农民的美好明天——湖北省农村“十佳村党组织书记”剪影(组图)

  “不就是冲走了点石头吗?石头山上多得很,力气我们有的是,天塌下来也要补上!”

  站在被洪水冲垮了的大坝上,看着抱头痛哭的庄稼汉,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村支书孙开林一番豪迈的表达,如盏盏明灯,照亮了村民们心头的迷茫。

  斗志不垮,人定胜天,孙开林带领众村民从头再来:半年的时间,尧治河人从陡峭的崖壁上肩挑背驮进了500多吨水泥钢筋,左肩肿了换右肩,右肩烂了换左肩,半年后,一座27米高、可蓄水28万立方米的大坝,岿然耸立在马面河上。

  修大坝建电站,这是尧治河村继修路、开矿、卖矿摆脱贫困后建设小康社会的又一战略举措。

  为了科学测量,孙开林先后10多次到乡水电公司,费尽周折请来技术员。为筹集资金,他引进入股资金80万元,并给村里群众算细账———入了股就像栽的果子树一样,年年都能结果儿,比把钱放在银行划算,吸纳村民入股48万元。1995年2月,第一台机组运行发电;6月底,第二台机组发电。接着,孙开林一鼓作气,建起了4座股份制电站,总装机达3800千瓦,年产值650万元。千百年来从村口哗哗流过的河水,第一次变成了白花花的银子。

  在孙开林的带领下,尧治河村16年磨一剑,从全县出了名的特困村,跃居“首富”。

  去年9月,孙开林应邀来到清华大学,为该校1100多名研究生党员和预备党员作了一场题为“用共产党员的忠诚拓出小康路”的专题报告,成为该校建校92年来第一位走上讲坛的农民。周德海诠释“村官”新理念
为了农民的美好明天——湖北省农村“十佳村党组织书记”剪影(组图)

  46年的村支书生涯,武汉市黄陂区六指街金咀村党支部书记周德海收获了沉甸甸的荣誉:省“十佳”村党组织书记、省“劳动模范”,市、区优秀共产党员等等。“当‘村官’,也要讲‘执政方略’”,对自己的经验,他这样总结。

  正人先正己,身教重言教。从担任村干部起,周德海坚持每天早上6点起床,7点半准时到达办公室。村里来客,从不陪酒;外出办事乘车、买烟应酬也自己掏钱;他决不多拿村里一分钱,也从来没有为亲戚朋友谋取一丁点利益。他还完善村规制度,凡大事必经村民大会讨论决定。“致富”是硬道理。为寻致富路,他跑区里,找街里,筹集资金引进了河蟹、花杂鱼、湘莲、皖白鹅等优良品种,将6500多亩荒滩改造成“稻香鱼跃”的高效农业基地,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20%。他还将村集体的耕地、水面、林场承包给村民经营,提供担保贷款,使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此后,又投入100多万元修建机站和滚水坝,保证所有田地旱涝保收。

  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周德海总是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哪家有困难,哪家有急事,都一一记录,乡亲们戏称他“上管天文地理,下管鸡毛蒜皮”。村民凡是生活上和生产上碰到的问题,都愿意让他出主意。潘福安秀水青山播绿人
为了农民的美好明天——湖北省农村“十佳村党组织书记”剪影(组图)

  大冶市还地桥镇秀山村连续11年位居我省“十强村”行列,去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5400元。过上了幸福日子的村民们不会忘记,是秀山村党委书记潘福安带来了秀山村的“秀水青山”。“集体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富”,为此,潘福安倡议,在全村党员干部中实施“121”工程,即1名村干部帮带2户贫困户,2名党员帮带创建1个示范基地,实现“一二一,齐步走”。他带头帮助村民黄国胜开辟荒山300余亩,投资200余万元,创办了村里第一个党员双带示范基地“秀山苗圃场”。还建成了集苗木花卉种植、销售、餐饮、娱乐等为一体的大型生态农庄,年创利税过百万,辐射到周边3个村12个组。为改善村民的生存环境,2002年,潘福安带领村党委一班人掀起了一场“移民革命”,规划建设了秀山移民新居和秀西花园,将饱受灰尘之苦的村民整体搬迁到风景秀丽的秀山水库之滨,接通了自来水,在全市率先实现了“组组通水泥路”。

  煤炭、水泥是秀山村的支柱产业,面对煤炭资源日益枯竭、立窑技术面临淘汰的形势,他提出了“改制、转型、再创业”的战略决策。置换出了7000余万元资金,与武汉绿世界集团携手,上了一条可降解环保包材生产线;在黄石市团城山开发区新上一条气块砖生产线和一条干法水泥生产线。这些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利税5000万元,将再造一个新秀山!佘西龙从“养猪状元”到“为民书记”
为了农民的美好明天——湖北省农村“十佳村党组织书记”剪影(组图)

  在秭归县海拔最高的云台荒山脚下,有一个叫做庙垭的小村,改革春风拂过,庙垭村出了一个全县闻名的“养猪状元”,他的养猪场一年出栏生猪101头,个人存款达3万元,他,就是佘西龙。

  1984年,佘西龙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为了让乡亲们也能过上好日子,他爬遍了庙垭贫瘠的山沟,寻觅新的致富门路,突然,潺潺的溪水声激发了他的灵感———建水电站!

  春节刚过,佘西龙就踏着积雪把家里500多公斤油菜籽和3头生猪卖了。揣着钱,他进县城、下宜昌、赴武汉,一路上啃馒头、喝冷水、睡车站。3个月后,设计方案、可行性报告、图纸和批文都拿到了,还争取到省农行的贷款和水利厅的专款。

  庙垭水电站开工了。佘西龙55岁的母亲背着背篓进山为大伙送食品时,不小心摔破了头,昏迷不醒。而上级正好要他去汇报电站建设情况,争取资金。10天后,当他带着资金返回时,看到的却是母亲的新坟……

  水电站为庙垭村带来了光明和财富,佘西龙的思路也开阔了,他要把白竹园村响水洞的水引来,建第二座水电站。经过4年多的奋斗,响水洞电站终于在1997年10月发电,电站落差836米,当时居亚洲第三!然而,村民无法忘记,电站初建时,为了赶写报告,佘书记把生病的幼女丢在一旁,报告写好了,女儿却停止了呼吸……

  为实现村集体经济的第二次飞跃,在佘西龙的亲自策划下,村里投资200多万元创办了“庙垭猪场”,目前,猪场年销售生猪创收300多万元,远销山东、广东、湖南等地。蒋邦正有思路就有出路
为了农民的美好明天——湖北省农村“十佳村党组织书记”剪影(组图)

  “有思路就有出路”,荆门市东宝区子陵铺镇新桥村党总支书记蒋邦正用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他带领村民走过的致富路。去年,新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500元,村集体企业综合效益达300万元。“抓组织建设,把党组织建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堡垒,这是致富的基础”,蒋邦正说。他在村干部中推行民情记载制度,把民情日记作为了解群众、密切干群关系的载体。在党员中开展“设岗定责”活动,全村40多名有能力的党员主动认岗,参与“双带双富”活动。他还重视村级后备队伍建设,通过赛场选马、公开招聘等方式,为村里储备各类后备人才80多名,保证村级事业后继有人。“靠农业产业化固本、靠工业经济强村、靠个体私营经济富民、靠招商引资活村”是蒋邦正致富的基本思路。他在村里成立“荆绿苗木花卉研究中心”,大力发展名、优、新、特果蔬花卉,使村民年均增收300多元。他利用村里丰富的石膏资源,开办了12家村办企业,创产值1485万元,还转移了大量剩余劳动力。他引进资金1.4亿元,发展民营经济实体180多家,为新桥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也为500多名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蒋邦正果断决策,投资近百万元开通了有线电视,建起了图书室和文化活动中心;建起了高标准的村级完小,配备了电脑,一律免收学杂费;在村民中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文明公民”评选活动,极大地推进了新桥村精神文明建设。叶昌保为了洪林的新发展
为了农民的美好明天——湖北省农村“十佳村党组织书记”剪影(组图)

  初秋的骄阳,依然炽热。刚刚参加完全省“三级联创”表彰大会回村的洪湖市洪林村党委书记叶昌保来不及回家放行李,就径直来到了村属龙头企业———兴洪纺织有限公司。

  走在繁忙的厂区里,叶昌保显得十分兴奋:4年前,他担任洪林村支书30年之际提出的培育“大”而“强”的龙头支柱企业的构想正在逐渐变成现实。

  那时,在全村人的一致认同下,叶昌保将有着洪林“母鸡企业”之称的棉织厂关了,将有着洪林“老牌企业”之称的粮油加工厂租了,将有着洪林“高科技企业”之称的洪湖市有机化工二厂“股”了……全村19家企业中,只有兴洪公司被当作“龙头”和支柱保存了下来。

  两年后,兴洪公司的纺织规模已由5万锭增至8万锭;产品结构由单一纯棉纱调整为7大类别30多个品种;还在广东开辟了占公司销售总额70%的打样生产基地。今年上半年,兴洪公司创造利润620万元,日均税利4.5万元。

  抓住了支柱,叶昌保也不忘把目光投向具有市场潜力的新产业。洪湖野莲酒业公司原是一家民营企业,2003年洪湖野莲酒首推市场后便受到了消费者青睐,但由于资金制约没能做大。叶昌保得知后,决定以合股方式共同经营,将公司搬迁至洪林。目前,洪湖野莲酒已成为洪湖市委、市政府接待专用酒,并远销湘、粤、皖等地。刘树银刘家台致富的领头雁
为了农民的美好明天——湖北省农村“十佳村党组织书记”剪影(组图)

  汉川市刘家台村自然环境恶劣,生产条件艰苦,因为修建泵站,全村仅剩280亩耕地,人均不足三分田。1984年初村两委班子换届时,过怕了穷日子的刘家台人把致富的希望寄托在共产党员、村里的第一个万元户刘树银的身上,希望他成为村里致富的“领头雁”。

  上任伊始,刘树银决定利用开挖泵站多出的泥土办砖厂。缺资金,他以自己的楼房作抵押,在信用社办来贷款;缺技术,他多次上门请教当地有名的“窑把式”。此后的20年,砖厂每年至少为村集体带来10万元的收入。刘树银还带领干部群众办起了鲜鱼交易市场、综合服务部、饮料厂、拉丝厂、锻造厂等8家集体企业,并承包了武汉市江夏区五里墩砖瓦厂,村级经济积累超过千万元。

  作为“领头雁”,刘树银有着强烈的发展意识。1999年下半年,他决定引进民营资本,对村办集体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去年底至今,村里投入20多万元,将废弃的宅基地变成了民营经济园区。以园区为载体,刘家台村先后引进了糖果厂、食品加工厂、废旧塑料加工厂等5家企业,不仅为村里增加了就业岗位,每年还能通过收租为村集体增收。

  刘树银时时处处做表率。1998年抗洪救灾时,他带领全村80多名干部群众在险工险段上坚守了近60个昼夜。洪水被击退时,这位原来76公斤重的汉子只剩下65公斤。游安才让农村的“腰”直起来
为了农民的美好明天——湖北省农村“十佳村党组织书记”剪影(组图)

  “工厂是农村经济的壮骨剂,没有工厂,农村人的腰就直不起来”,这是游安才,蕲春县横车镇九棵松村党委书记对农村工业的理解,要壮骨,办工厂,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十几年前,九棵松人吃粮靠供应,生产靠贷款,一年到头,人平纯收入只有几十元,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状况,游安才卷起铺盖,扛起铁镐,带领百多条汉子驻扎灵虬山上,办起了石英石采掘场,当年获利8万多。当时,有人要求分光这笔钱。游安才说服大家把钱用于扩大生产,办企业。随后,村里相继办起石英矿厂、苎麻纤维厂、汽车运输公司等15家企业,1990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332万元。在第一轮经济发展中,九棵松人初尝了工业兴村的甜头。但游安才没有陶醉,他审时度势,认为只有上大项目,才能让农村的“腰”真正直起来。找准市场后,村里建成了一个年产值100万元的纸箱厂,目前,该厂年纯收入已达40多万元。

  1995年,九棵松村又引进6个新项目,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重组,形成了以森工为龙头,以采矿加工、建筑建材、家具、汽车配件、粮食深加工为支撑的企业集团。

  今日的九棵松村,到处洋溢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代气息。村民离土不离乡,大多成为工人。现代化的工业厂房里轰隆的机器声诉说着村民的梦想,宽阔平坦的街道,延伸着九棵松人的希望……周宝生在田野里播撒希望
为了农民的美好明天——湖北省农村“十佳村党组织书记”剪影(组图)

  嘉鱼县官桥镇官桥八组,曾经的吃返销粮大户,如今,全组人均年收入达8200元,家家住上200多平方米的别墅式楼房。在奔向小康的道路上,村民们一致认为,是八组组长周宝生,是他组建的田野集团,给了大家致富的希望和梦想。

  1979年,周宝生担任八组组长,他在全县率先实行包干到户、联产计酬责任制,激发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解决了群众的温饱问题。利用分包后的剩余劳力,村里先后办起了副食店、冰棒厂、家具厂、茶场等一批企业,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积累了经商办企业的经验。

  进入20世纪90年代,周宝生将目光投向高新技术产业。他逐步关停并转了当时效益还比较好的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大力引进技术、人才和项目,办起了合金厂、缆索厂、焊丝厂等高科技企业。官桥八组一跃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高性能磁性材料、桥用缆索、焊接材料的科研生产基地。由这些企业组建的田野集团,聚集全国各地100多名科技人才建成了“中国博士后高科技工业园”。

  口袋富有,脑袋不“富有”,不算真正的富有。致富之后,田野集团先后投资数千万元,建成了设施齐全的农民文化中心和舒适漂亮的公寓;建立和完善了村规民约,大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形成了独具田野特色的企业文化。熊书宝高山上的牵挂
为了农民的美好明天——湖北省农村“十佳村党组织书记”剪影(组图)

  三堆河村位于神农架林区木鱼镇南部,是林区南部的口子村,平均海拔900米。“两山夹一河,出门就爬坡,干的滚,稀的流,年年在为吃穿愁”曾经是这里的真实写照。2003年,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167.06万元,人均纯收入2400元,一举成为全区十强村之一,成绩的背后是村支部书记熊书宝辛勤耕耘的汗水。

  1985年,年仅28岁的熊书宝当选三堆河村党支部书记,面对群众期盼的目光,他发誓要让村民早日脱贫。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争,必须选准品种、科学种田。于是,他带领村民种植地膜苞谷,手把手地教会了不懂技术的农户。几年下来,全村科学种地500多亩,解决了温饱问题。从1990年开始,村里利用自然优势,办起了茶叶加工厂、水泥砂砖厂和蜂窝煤加工厂。林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他又因势利导,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培养了大批种植和养殖专业户,兴建了速生茶叶、板栗生产基地,为村级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后劲。

  三堆河沟谷交错,土坡连绵,一下雨村民就出不了门。经济发展了,村里有积蓄了,熊书宝首先想到的是改善群众的生活环境。村里投资几十万元,修建人行便道,架起了钢索桥,还为每户安装了自来水和沼气节能灶。

  最让熊书宝牵挂的还是高山上的村民。这些年,他先后组织21户高山群众迁移到公路沿线和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并帮助他们从事个体经营或养殖业。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F1中国大奖赛
《2046》公映
法国特技飞行队访华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2005新浪考研大讲堂
国庆出游宝典
“十一”缤纷车世界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性感文化的解析》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