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是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30日04:45 人民网-人民日报 |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也是江泽民同志始终关心并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的重大问题。 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的13年中,江泽民同志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实现干部队伍特别是党和国家高层领导新老交替,做了大量工作,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的执政党建设理论,有 力地推进了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党的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巩固和发展下去,中国能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强盛不衰,关键是能不能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领导人才。这是江泽民同志始终高度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20世纪9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时期。江泽民同志敏锐地洞察我国社会环境发生的新变化和干部队伍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指出我们务必居安思危,高瞻远瞩,采取有力措施,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好,以保证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事业代代相传。针对当今世界各国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日趋激烈的竞争,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这种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竞争。他极具远见地提出,必须保证党和国家的领导权掌握在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里。这一条做好了,就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坚持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建设一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我们党的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江泽民同志要求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把干部队伍建设,领导干部的培养、选拔和领导班子建设,作为总揽党的建设全局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抓紧抓好。江泽民同志深刻阐明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对干部的学习、干部的实践锻炼、干部的选拔任用、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培养优秀年轻干部等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他指出,我们要建设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就是由具有社会主义政治家素质的领导骨干带领的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 加强队伍建设,关键是抓好领导班子建设。江泽民同志十分重视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他指出,要以思想政治建设为重点,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有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团结坚强的领导集体。他还多次就如何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增强领导班子的团结,选配好“一把手”等提出具体要求。 江泽民同志高度重视各级领导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他强调,要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特别是培养讲政治、懂全局、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优秀领导人才。他指出,党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不仅要努力成为有知识、懂业务、胜任本职工作的内行,而且首先要努力成为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会治党治国治军的政治家。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各级党委按照中央的部署,以思想政治建设为重点,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干部,不断加强干部队伍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作风建设和组织建设,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结构不断完善,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增强,领导水平、执政能力和拒腐防变、抵御风险的能力不断提高,为实现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确保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重要改革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必然要求。江泽民同志强调,要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并明确提出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原则、内容和方法步骤。 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改革的深化,要求加快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江泽民同志指出,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总目标是,从我们的国情出发,通过深化改革,逐步创造一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建立一套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形成一套法制完备、纪律严明的监督体系。他强调,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从自身特点和规律出发,态度要坚决,安排要缜密,步子要加快,工作要稳妥,抓住时机推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路子。 江泽民同志强调,要努力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机制和一整套办法。要健全和完善干部考察、评价、监督、激励的科学机制,拓宽选拔干部的视野、渠道和途径,扩大干部工作的民主。要有计划地实行领导干部的定期交流制度,使他们在不同环境中得到锻炼提高。要逐级建立健全用人失察责任追究制度,让群众参与选拔和监督干部的工作,切实改变一些地方和单位“由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不正常现象。对选拔任用干部违反干部政策、不按规定行事造成失误的,要严肃追究责任。对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通过各种有效的形式和渠道,全面真实地考核其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特别要注重对工作实绩的考核,以形成合理的竞争、淘汰机制,以利真正解决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问题。 近些年来,各级党委按照江泽民同志的要求,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干部工作中的民主不断扩大,干部交流稳步推进,干部监督工作不断加强,干部队伍活力不断增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已经进入了全面规划、整体推进的新阶段。 深谋远虑的战略思考 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江泽民同志深入思考、反复强调的一个重大问题。江泽民同志说过,培养党和人民放心的接班人,是我们的历史使命和庄严责任。这个问题如果解决得不好,就难以向革命先辈们交代,难以向党和人民交代,就难以保证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江山不变色。 江泽民同志十分重视加强年轻干部的锤炼和考验。他指出,要注意让中青年领导干部在各种重大斗争中经受风浪的考验,对那些看准了的优秀年轻干部,一定要放到一些关键岗位、艰苦环境和情况复杂、矛盾突出、困难较多的地方去锻炼和培养,在实践中进一步识别和考察他们。对年轻干部既要热情关心、热情支持、热情帮助,又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他要求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年轻干部的培养教育,发现问题及时提醒,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要纠正重选拔任用、轻任后监督的现象,加强事前防范,把监督的关口前移,积极探索有效监督的途径和办法。 江泽民同志对年轻干部满怀期望。他深情地指出,人生历程中最宝贵的年华是青年和中年时期,务必要好好珍惜,切不可虚度光阴。他赠给年轻干部四句话: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勇于创造,自觉奉献。他希望年轻干部系统学习党的历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加强党性锻炼和主观世界的改造,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扩展视野,善于观察世界大势和正确把握时代要求,把思想认识和行动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要讲政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严守政治纪律,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要讲正气,发扬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革命气节。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把中央的方针政策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结合起来,把开拓进取和求真务实结合起来,把工作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工作能力和领导能力。 江泽民同志指出,做好选拔和培养优秀年轻干部的工作,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一要不拘一格,二要加强磨炼,三要人才辈出。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绝不能按部就班,必须采取一些不同平常的特殊措施,在这个问题上必须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同时,一定要走群众路线,实行主管部门和群众相结合。 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各级党政机关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制度建设和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一大批思想政治素质好、发展潜力大、年富力强的优秀年轻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得到了培养锻炼,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领导人才保障。 一名真正共产党人的宽广胸怀 实现党和国家高层领导的新老交替,关系党和国家的全局,关系党的事业继往开来和国家长治久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实现党和国家高层领导新老交替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了成功实践。 在十六届中央领导机构酝酿提名过程中,江泽民同志为了党和国家事业的长远发展,为了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主动提出不再担任中央领导职务,并从中央委员会退下来,以利于促进党和国家高层领导的新老交替。他语重心长地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我们总是要退出历史舞台,让年轻同志上来的。这是自然规律。值得欣慰的是,年轻同志在实际斗争的锻炼中已经成长、成熟起来。相信在他们的领导下,我们党的事业一定会兴旺发达,我们的国家一定会长治久安。中央同意了江泽民同志的请求。从当时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防和军队建设任务繁重考虑,党的十六届一中全会决定江泽民同志留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党的十六届一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同志全力支持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工作,尽心尽力履行党中央交付他的职责。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大局出发,江泽民同志又主动提出辞去他担任的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并向中央提议由胡锦涛同志担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这充分体现了他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深谋远虑,也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一名真正共产党人的宽广胸怀。他指出,锦涛同志任军委主席是完全合格的。党中央决定由锦涛同志接任军委主席,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和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的形势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勤奋努力、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推动党和国家各方面事业取得了新的成绩,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和信任。实践证明,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一中全会选出的中央领导集体是有作为的,是能够经受住改革开放和复杂局面考验的。有着八十多年历史的中国共产党,一定会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万众一心,团结奋斗,不断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新华社北京9月29日电) 新华社记者 相关专题: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