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岭南第―村”深山显容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04日14:31 扬子晚报

  近日,记者从广东省考古保护与研究所获悉,该所在广东封开发现—座明代古村落———杨池古村。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古建筑权威专家陆元鼎、程建军考察后指出,该村保存完整的文物遗存数目为岭南地区罕见,是岭南地区一个十分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和丰富的文物资源,堪称“岭南第—村”。

  木制梁柱堪称岭南一绝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封开东北部的杨池村。记者看到,村落被一条人工开凿的小河包围着,整条村的街道都由青砖建造,60多间砖木结构的房屋显示出明清建筑风格。

  令记者叹为观止的是,这些房屋上所镂刻的图案多为龙、鱼等。图案线条卷曲自如,既富韵律又活泼流畅,黑白相间的颜色十分醒目,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为夔龙纹饰。封开博物馆原馆长、文联副主席陈楚源告诉记者,当地人崇尚黑色的装饰手法,因为黑色在五行中代表水。

  据介绍,村内的“叶氏大宗祠”是杨池古民居的建筑精华,无论是木雕还是灰塑、壁画,都是岭南古建筑中非常罕见的装饰。记者在“叶氏大宗祠”的3间厅房内看到,8根木制顶梁柱通体散发古木香味,上面镌刻着工整的对联。当地居民告诉记者,这8根梁柱是由8根杉木打造而成的,自明朝年间修建“叶氏大宗祠”时就一直留存到现在。广州市文物保护部门有关专家指出,岭南地方古建筑的特色之—,就是支撑主体古建筑的“檐柱”,其整体均由一块石料打凿而成。而“檐柱”由木制成则是北方古建筑特色,在“叶氏大宗祠”出现用杉木作“檐柱”,这在岭南古建筑中是十分罕见的。

  民风淳朴处处可见文物

  封开政府部门有关人士告诉记者,由于杨池村处于大山深处,因此至今仍保留着古朴的民风,用“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来形容最为确切。该村历经400年风雨依然保持原貌,这在岭南古建筑群中是非常罕见的。走进杨池村就如同走进古代的广信,抬头就可以看到门楣上悬挂着“恩贡”的古代牌匾。在杨池村的一户民居中,记者看到了4块完好无缺的古代木匾,其中两块为清朝官员出行开路的“直隶州分州”匾;还有清丁酉年间开科取士的“拔贡”牌;在杨池村的古钱庄内,至今保存着两块清代货币的大、小银筛;在锄经书室中,锄、犁等古代农人耕种的农具多达50余种。

  整体文化价值不可取代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陆元鼎、程建军等专家教授到杨池村考察时指出,该民居古建筑的整体历史文化价值和规模优势是单体文物建筑不可取代的。大山深处的“岭南第—村”,对于我国古代的岭南风土人情、中原岭南文化交流与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有着重大的考古与研究价值。

  四百年“多功能”古民居

  杨池村,因叶氏宗祠门前一处常年碧绿的泉池与岸边生长着的纤细杨柳相互应景而得名。目前,该村保护完好的古民居多达60余座,其中书室4座、宗祠2座、钱庄1座、社学1座,其余多为我国明代末期的合院式民居建筑群。

  据杨池村《叶氏族谱》记载,杨池村最早由明末官员叶翰彪修建,到现在已经有400多年历史。当年,杨池村的始祖叶翰彪为躲避战乱,只身从京城逃到杨池村隐居下来并繁衍生息,延续至今已经有15代子孙共300多人。

  杨池村古民居建筑既融汇了多元的文化因素,又受到当地的自然、经济、人文等诸方面条件的制约。具体表现为既保留古制又融汇南北,集中采用了防御、防潮、防涝、防雷、防腐、防盗、防虫蚁近10项措施。

  防御杨池村古书舍的二层阁楼上,四面墙壁上均有抵御外敌的狙击孔和观察敌情的瞭望口。敌人一旦靠近书舍,立刻会被观察得一清二楚,里面的人可以运用弩矢歼敌。记者发现,杨池村古民居几乎所有的建筑都具有这种防御功能的设施。

  防潮、防涝、防虫蚁杨池村古民居建筑房屋的底层,均由一块块花岗岩石砌就,很好地起到了防潮、防涝、防腐、防盗、防虫蚁的作用。因此,记者看到,杨池村的古屋没有其他地方古建筑常见的青苔横生的迹象。

  防雷杨池村古民居建筑上的图腾标志,均有原始的避雷设施:一根长长的“连通天地”的铁丝。杨池村的村民告诉记者,自从该村在400年前建起后,从来没有发生过雷击伤人伤畜的事件。(据信息时报)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F1中国大奖赛
《2046》公映
法国特技飞行队访华
网游天堂2新增服务器
2005新浪考研大讲堂
国庆出游宝典
“十一”缤纷车世界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性感文化的解析》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