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道路越走越宽——湖北省农村文化体制改革评述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06日06:37 荆楚网-湖北日报

  荆楚网讯 (湖北日报)(记者张孺海)

  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对我省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经验作了充分肯定,认为“抓住了当前文化建设、文化发展的重要问题”,“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指导意义”。

  日前,省委、省政府召开专门会议,向全省部署推广我省一些地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经验和作法,在改革的旗帜下,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春风正在悄然来临。

  转换一个主体

  乡镇文化站作为事业单位,长期以来,由财政投资、政府包办,人、财、物公有化,公有公营的主体决定着农村文化工作越来越与市场脱节。能否抓住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机遇,将文化站事业单位性质转换为企业?襄樊、宜昌和咸宁等地区对此作了探索。

  宜城市郑集镇文化管理服务中心由原郑集文化站、广播站、电视差转站等单位合并组成,改革后的文化站由原事业单位整体转制为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文化管理服务中心,重新到工商和民政部门登记注册。文化站原来承担的行政职能并入乡镇社会事务办公室。原有干部职工34人,经过竞争上岗,有9人得以重新上岗。转换了体制,置换了身份,干部职工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先后开办了有线电视、科技培训、图书销售等文化娱乐和商业服务项目,年创收入12万多元,是改革前的几倍。

  像这样由政府包揽的事业单位转变为服务性经济实体,襄樊市已有92个。嘉鱼县所有的文化站全部改制为文化中心。政府由过去主导、主办文化向管理、协调文化转变,文化中心由过去行政和管理职能向服务文化和经营文化职能转变,文化站人员的身份由过去的政府机构、事业干部转换为社会文化经营人员。

  经营主体的转换,引导文化中心按市场规律运作,在服务好公益性文化的同时,树立了经营文化的理念。变为企业的文化中心,按照市场规律积极地利用政府移交的文化资产,制定文化经营的规划和具体措施,挖掘本地文化市场潜力,发展文化产业。

  创新一种机制

  转换了体制,必须有相应的机制与之配套。

  在改革中,襄樊、宜昌和咸宁等地区均明确提出阵地不丢、队伍不散、经费不减,以改革促进农村基层文化事业发展。在内部机制上实行创新,政府改变对文化机构的投入方式,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实行项目采购,变“以钱养人”为“以钱养事”、“以钱养项目”。

  乡镇文化中心自主用人、自定分配,通过认购公益性文化事业项目和开展文化经营活动,自谋生路、自求发展。文化活动变由政府组织开展,向由政府引导社会文化团体根据不同时期农民对文化生活的不同需求开展活动;工作层面上,由城镇文化向社区、村组、农村文化转变;组织建设上,由以文化站建设为主,向引导组织农民自办文化、自建阵地为主。

  公益文化项目“订单化”。政府将组织节庆大型文化活动、群众文体活动等公益性文化事业,提出任务目标并与乡镇文化中心签订责任书,年终进行量化考核,政府根据任务完成情况拨付事业经费。

  文化队伍建设“社会化”。在文化人才的使用上,打破身份限制,不分地域、部门、单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形成谁能干文化事业就让谁干的工作机制。谷城县石花镇文化中心组织39名业余文艺爱好者成立了“宝石花艺术团”,自编自演,成为一支活跃在乡村的文艺骨干队伍。

  娱乐文化发展“市场化”。通过出台扶持措施、落实文化经营政策、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发展文化经营组织和个体文化经营户,引导和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形成多主体竞争、多产业发展的局面。

  探索一条新路

  历史证明,乡镇文化站公办公助、公有公营的老路已经走进死胡同,只有市场化经营,才有出路。

  襄樊、宜昌和咸宁等地区按照“民办公助、民有民营,一主多业、市场运作”的模式,在村组建设文化中心户,走以文养文、以“经”补文之路,受到农民欢迎,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襄樊市就涌现了1300多户农村文化中心户。

  文化中心户主体是农民,由农民创办、投资、经营、消费,农民由过去参与文化活动的客体变为自办文化的主体。户主除了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文化专长等条件外,更重要的要有一定经济实力,有收入稳定的经营项目。

  一般来说,按“1+1”或“l+X”一主多业模式,即每个文化中心户有一个或几个收入稳定的经营项目,如小商店、小作坊、小诊所等,然后再加上一个文化经营项目,让文化项目和其他经营项目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实践证明,把文化当作产业来办,是增强“文化中心户”造血功能,保证其长期坚持、滚动发展的有效途径。

  襄樊市采取新华书店与文化中心户连锁联营的方式,在文化中心户成立“新华驿站”,既延伸了新华书店的网点,又解决了文化中心户书源不足的问题,实现了双赢。

  文化中心户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实现了文化由“官办”向“民办”的转变,为农村基层文化增添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基层干部群众形象地赞誉:文化中心户是传播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新型学校,是农民学习科技的明亮窗口,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梁。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F1中国大奖赛
《2046》公映
法国特技飞行队访华
网游天堂2新增服务器
2005新浪考研大讲堂
国庆出游宝典
“十一”缤纷车世界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性感文化的解析》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