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走进历史 品味上海(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06日09:04 东方网-文汇报
  文/本报实习生樊丽萍见习记者韩云记者王玉华邢晓芳

  如果说陆家嘴的高楼大厦、南京路的霓虹色彩是上海的锦缎外衣,那么红色的记忆、弄堂的喧嚣、名人的故居就如同这个城市的肌肤一般,血肉相连着上海之魂。国庆长假,当很多游客体验着这个城市的繁华和气派时,也有一部分人走进上海的历史、感受上海的文化、呼吸老上海的气息,与上海肌肤相亲。

  铭记红色岁月

  殷江宁是北京电子科技学院计算机系大三的学生,这次国庆长假,他约了几个同学一起来上海自助游,而一大会址成了他们游览上海的行程中特殊的一站。在庄严的纪念馆大厅里,这群手拿地图、背着背包的年轻人很是活跃。“我现在正在积极要求入党,来这里很有意义。”殷江宁说。

  从宝山赶来的姜老先生对中共党史耳熟能详了,他说:“这些无声的故事对上海今天的飞速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70岁的姜先生说,“国庆出来看变化,更要铭记历史。”

  “与平日里不同,国庆节的参观人群里少了旅游团体和社会团体,几乎都是散客,可自发来的市民依然达到了900多人次。”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办公室副主任张建伟说。

  许多红色资源在红色的节日里熠熠生辉。一位来自加拿大的华侨昨天终于来到了孙中山故居,“我很景仰孙先生,他领导中国推翻了满清封建制度,而这正是现代中国的开端。”她说。

  而在上海毛泽东旧居里,静安区文史馆的杨继光馆长正在和区文化局的几位领导商议着“红色之旅”系列活动。“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我们的红色资源,让它走近市民,融入社区。”杨馆长说。

  记者感言:在红色之旅的场所,人们与国家同步心跳。杨馆长说,他们前不久在社区中举行了“革命小故事”的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并不遥远,也不枯燥。国庆这个特殊的节日里,红色的记忆应当更加鲜艳。

  走进老建筑

  沐着清凉的秋风,信步穿梭在长长短短的弄堂间,偶尔抬头望望蓝蓝的天,轻轻触摸一下略显沧桑的暗红色砖墙、黑漆大门,弄堂里不时进进出出的安详老人,让苏云欣感觉自己平静得就像一汪湖水:原来在这个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都市里,还有这样的一片天地!

  苏云欣昨天的国庆游地点选在了建国西路上的市级建筑保护单位“建业里”,“我在上海呆了5年,还是第一次来这样的地方,感觉非常有味道!”苏云欣是偶然间听朋友说起这个地方,慕名前来的。“走在里面,上海的味道真切可感。”苏云欣刚才看到一个70多岁的老太太站在自家门口的水池边洗菜,银白色的头发,小碎花的衣服干净而得体,“看第一眼,我心里就有一种直觉,那就是老上海的气质。”

  房地产公司工作的王进明,则利用假期和女友一起来到了莫干山路上的老房子。这里外面还是旧厂房,里面却已聚集了最缤纷的现代色彩。莫干山路两侧曾经是上海工业生产带中民族工业最为集中、规模最大的一处工厂区。当年荣氏家族的申新九厂,以及开上海现代企业协作生产先河的信和纱厂、信孚印染厂、信义机器厂都集中在这里。如今的莫干山路50弄——原先的一家毛纺厂,被改建成了一个艺术产业园:建筑结构保持老样子,里面则分别“进驻”了很多画廊。王进明说,“到这里,既能欣赏一些艺术品,又能看看当年老上海工业的一些遗迹,一举两得,挺有收获的。”

  记者感言:每一栋老建筑,都承载着城市的一段文化记忆。然而记者在这些老城区走访的时候,发现前来参观的国人不多,反倒是不时可以见到“老外”的身影,不免让人有点遗憾。

  贴近海上故人

  走过熙熙攘攘的延安中路,一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她正举着DV,拍摄着一条旧式里弄的石库门建筑——延安中路319弄,四明村。这里曾是诗人徐志摩与他的夫人陆小曼的故居。由于兴建高架的缘故,他们当时居住的寓所(四明村923号)早些年已被拆除,但是四明村的老式建筑被很好地保留下来。门口的值勤人员告诉记者,这个国庆假期就有八九个老外慕名造访四明村,并纷纷在高架边上附近合影留念。

  既然是奔着人文故居而来,自然不能错过常德路上的常德公寓。1939年,著名的女作家张爱玲就和她姑姑住在这座意式公寓的六楼。走进大门,木制信箱上斑驳的油漆和狭窄楼道上密结着的蜘蛛网提示着人们时间的存在。管理人员介绍说,那个标号为51的信箱就是张爱玲曾使用过的。很多港澳台的“张迷”都曾慕名前来瞻仰,只是如今的户主已不堪纷扰,“谢绝参观”。管理员告诉记者,每逢五一、十一长假,常德公寓常有访客,今天倒显得很安静,正应了张爱玲说过的一句话,“公寓是最合理想的逃世的地方”。

  时至中午,正好走过铜仁路333号。这座有着独特的四层楼高的绿色弧形外观,被老上海叫作“绿房子”的建筑是著名的匈牙利籍世界级建筑大师邬达克在上海留下的最后一件作品。如今这里一楼成了幽雅的餐厅,领班告诉记者,十一期间他们接待了多批外国游客,尤以日本游客居多。

  假日里,一大会址纪念馆游客络绎不绝。

  本报记者周学忠摄
走进历史品味上海(图)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F1中国大奖赛
《2046》公映
法国特技飞行队访华
网游天堂2新增服务器
2005新浪考研大讲堂
国庆出游宝典
“十一”缤纷车世界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性感文化的解析》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