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赵黄模式”堵住小品创新之路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06日13:39 南京报业网

  【南京日报报道】2005年央视春节晚会剧组已经成立,总导演郎昆最为头疼的是小品节目创作。国庆期间,新浪网与河北电视台共同推出的《中国小品20年》问卷调查,无疑给郎昆提供了一个了解观众欣赏趋向的机会。从总体上看,目前的小品,演员青黄不接,作品没有新意,陷入了窘境。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小品为什么会滑坡?记者昨对此进行了采访。

  “兴奋期”集中在前10年

  小品最早出现并被大家接受,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1983年央视春节晚会,总导演黄一鹤首先提出了将戏剧学院学生用于表演课训练的小品,经过艺术处理搬上舞台的想法。当年春节晚会,王景愚表演的小品《吃鸡》一举轰动。

  那时候创作小品,除夕演出前都要到基层“暖场”,一遍遍加工修改。1989年,记者曾随同陈佩斯、朱时茂带着当年参加春晚的小品《胡椒面》到基层“试演”,和演员一道亲历小品成为精品的过程。前10年的小品中,星光闪烁,佳作云集。像《烤羊肉串》、《产房门前》、《英雄母亲的一天》、《超生游击队》、《相亲》等作品,点燃了小品的辉煌。但后来,小品多为闭门造车之作。

  “赵黄模式”堵住了创新之路

  后10年的小品创作,无疑是由赵本山、黄宏唱主角的。赵本山的作品《老拜年》、《红高粱模特队》、《卖拐》、《送水工》等,显现着一种乡土气息;而黄宏的作品《手拉手》、《擦皮鞋》、《打扑克》、《足疗》等,则着重塑造都市人健康向上的形象。他们的出现,把小品推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峰。但同时他们的表演风格又形成了一种固有模式,自己难以超越,别人更难逾越。

  “赵黄模式”一统小品天下,观众也从最初的惊喜发展到热衷,再由热衷演变成习以为常,最后由习以为常转为索然无味。小品最终在缺少良性循环的氛围中消沉。

  小品演员纷纷“丢盔弃甲”

  小品陷入窘境,还有一个直接原因是小品演员纷纷“丢盔弃甲”,离开了小品。在这些人中,有的因病辞世,如赵丽蓉;有的上了年纪演不动了,如王景愚、游本昌、严顺开、赵连甲;还有的则是创作巅峰已过,如陈佩斯、朱时茂、赵世林、黄晓娟;最多的一类是涉足影视,如宋丹丹、李琦、刘亚津、洪剑涛、孙涛等。包括赵本山、黄宏、范伟也都一只脚踩在了影视圈。

  小品演员的“倒戈”原因比较复杂,宋丹丹的表白代表了多数远离小品的人的观点。她说:“演小品演的我都不能演正剧了,我上台甭管演什么,观众就乐。”

  小品在经历了兴起、发展、繁荣、回落几个阶段之后,处在了一个艰难时期。回望小品20年,人们有欣慰也有感伤。但愿感伤不会太久。南京日报记者梁平

  (编辑 晓英)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F1中国大奖赛
《2046》公映
法国特技飞行队访华
网游天堂2新增服务器
2005新浪考研大讲堂
国庆出游宝典
“十一”缤纷车世界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性感文化的解析》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