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骗展”:会展业的毒瘤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08日09:39 大华网-汕头日报

  核心提示近年来,我国会展业进入一个超快速发展时期,每年以20%至30%以上的速度增长,成为继旅游、房地产之后又一个新崛起的“无烟朝阳产业”。但会展经济“快车”载着“诱人的蛋糕”飞速前驶的同时,“骗展”现象也呈现愈演愈烈之势,甚至形成了一批有资金、有经验的“骗展”团伙,成了会展业的“毒瘤”,严重影响了这个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

  现象篇:“骗展”屡见不鲜

  同一展会多种面孔

  6月15日至17日,在上海东亚展览馆“2004中国(上海)绿色交通工具展览会”上,由于参展商认为受骗而与展览主办方“上海协申展览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协申公司”)发生冲突,后者招来了不明身份人员威胁参展商,并将一位参展商打伤。

  参展商不满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原先承诺的专业展览却办成了“杂烩”,展览名称与合同名称不符,主办方针对不同的企业,用不同的展会名称招展;二是原先说的“展位供不应求”完全是谎言,参展企业太少,而且几乎没有观众。

  江苏三鑫摩托车有限公司经理江广法回忆说,协申公司当初给他们发邀请函时承诺过,参展的都是电动车企业,但他们来之后才发现,展会上只有寥寥十几家电动车企业。而原来“2004中国(上海)绿色交通工具展览会”变成了“2004中国(上海)绿色交通工具、地铁、轻轨及智能交通展览会”。

  记者搜集到了这场展览的4张门票,除了时间、地点一致外,每一张内容都不一样:有绿色交通的、有现代化铁路的、有智能交通的,而且门票上的组织单位也不一样。参展商说,他们收到的邀请函也不一样,有人收到的展场地图居然是浦东新国际博览中心的。

  会展骗子三招:拖、打、逃

  记者在展览现场采访了协申公司法人罗文良。罗文良不知道记者此前到过展会,他说:“有100多家参展商,一万多名观众,如果不是下雨,观众会达到2万人。”他说协申公司与参展商的冲突,只是一场误会。

  其实,在展览开幕当天,参展商就已深感受骗,向协申公司法人罗文良要求退款,双方发生冲突,16日,等待退款的参展商发现,协申公司叫来了20多名不明身份人员,威胁参展商,李剑再一次挨打:“三个地痞围住我,打了我一个耳光,说:‘你还想要钱,弄死你!’”无奈之下,参展商打110报警。

  一位会展业专业人士说,现在会展业的“害群之马”不是一个,而是一群。像协申这种公司把参展商骗来后,主要有三招:一是拖,参展商大多是外地的,在上海耗不起;二是打,用黑恶势力恐吓甚至殴打那些“不听话”的参展商;三是逃,收了参展费,一跑了之,根本找不到人。“他们先把人骗来再说,不计后果,反正有应对办法。”

  “骗展”泛滥,会展业遭殃

  近年来,国内参展商“闹展”、“罢展”事件频频发生,在展会业界引起较大震动。5月24日,在北京农展馆的“中国国际工业基础件、机械零部件及铸造展览会”发生一起参展商大规模抗议“骗展”事件。

  据了解,“杂烩”现象,已成为骗展惯用的招数之一。有报道称,在北京农展馆内举行的“中国国际工业基础件、机械零部件及铸造展览会”上,到会的50个参展商来自仓库物流、纳米材料、化妆品、图书馆、咖啡销售、软件制造、贴纸相机等30多个行业。

  会展业是新兴产业,已被我国经济研究部门列为今后十年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行业之一。由于市场很大,又存在法律盲区,一些并不具备专业会展资质的小公司趁机混水摸鱼。现在东亚展览中心已经对一些预谋恶意骗展的小公司提高了警惕,今年下半年已经推掉了两家前来联系展览的公司,但实在防不胜防。

  分析篇:“骗展”为何频频发生

  在会展业蓬勃发展的同时,“骗展”也有愈演愈烈之势。“骗展”事件为何频频发生?记者采访的一些会展业专业人士道出了其中缘由:信息不透明、不对称,会展企业准入门槛低、从业人员素质差,一些主办单位只管收管理费而实际并不管理等等。

  “我们都是被骗来的”

  上海日神电源科技有限公司业务主办李剑在“2004中国(上海)绿色交通工具展览会”上因抗议“骗展”而惨遭殴打,他愤怒地向记者出示了展览主办方当初给他们公司发的一张传真,上面详细标明了此次展览五六百个展位“爆满”的情况,但是到了开幕那一天,才发现只有58家企业参展,仅租出去100多个展位。

  参展商事先对自己要参加的会展情况一无所知,所了解的情况仅仅来自于主办方提供的有冲击力、号召力十分强烈的招展广告和邀请函,就这么掉入了陷阱。江苏三鑫摩托车有限经理江广法说,协申公司当初给他们发邀请函说,参展的都是电动车企业,但他们来了之后,才发现只有十几家电动车企业,“如果我们早知道这种情况,肯定不会来了,我们被是被骗来的。”

  上海国际展览中展览总监吴国斌博士表示,“骗展”频频发生,关键原因是信息不对称,所有信息都掌握在办展方手里,而参展商对展览的规模、观众、效益等都一无所知,这就为“骗展”提供了土壤。

  “干嘛买真皮沙发,到时搬都搬不走”

  目前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的会员有196个,但根据上海市工商局的统计,营业执照中有“会展”内容的企业在上海有7000多家。

  一位展览专业人士表示,现在会展业门槛很低,像协申这样的公司,租个房间,装几部电话和传真机,找十几个业务员,每天打电话到全国各地找企业参展,“蒙一个算一个,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捞一笔就走,事后你想找都找不到人。”

  记者在采访中听说了一件事:一人在上海开公司做会展生意,有一次到一个老乡的会展公司那里去逛,忽然发现老乡在办公室里居然买了真皮沙发,就嘲笑对方说:“你怎么买了真皮沙发?到时又不好搬走。”此人连字都写不好,但这种素质的人也居然也做起会展来。

  由于展览业的准入门槛较低,投资回报率高,使得一些并不具备办展资质的公司蜂拥而至。以协申公司承办此次“2004中国(上海)绿色交通工具展览会”为例,虽然只租出去100个展位,以每个展位最低收费5000元计算,协申公司能够收入50万元,扣除场租费9万多元以及一些材料、人工费用,还是能够赢利30余万元。

  “出了个洋相”

  在协申公司此次办展对不同企业发出的不同的邀请函上,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上面都罗列了一堆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名单。参展商李剑说:“我看到他们的邀请函上列了一大堆政府部门,就信以为真了。”协申公司负责人罗文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次办展,“有大的支持单位”;下一次办展,“还要邀请一些有实力的单位来主办。”

  按规定,会展公司不能主办会展,必须寻找一家主办单位。罗文良所说的“大的支持单位”,指的是上海市交通运输协会。记者在上海火车站附近的一幢楼里找到这个协会,负责与协申公司联系的谢新生告诉记者,在这次展览中,主办单位“上海市交通运输协会”只是挂名而已,之所以这样,一是协会自身建设的需要,需要办一些展览;另外,挂名做主办单位,能够收取管理费,增加一些经济收入。此次协申公司给上海市交通运输协会的管理费是1万元。

  谢新生坦承,协会只是挂名,其实在会展过程中是不介入的,完全由承办方去做。他很懊悔地说,没想到这次展览会出现问题,“我们协会以前也办过很多很规范、很体面的展览,唉,就这一次……”

  对策篇:如何防止“骗展”频发

  频频发生的“骗展”事件,给社会稳定造成了很大隐患,也严重影响了会展主办地的城市形象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会展业专家认为,除了加强整个社会的诚信建设外,要杜绝“骗展”,还要针对信息不透明、不对称,会展企业准入门槛低、从业人员素质差,一些主办单位只管收管理费而实际并不管理等“骗展”频发的原因,从三个方面入手:

  加强会展公司资质认证

  来自香港的一家著名展览公司高级主管以亲身经历,指出了大陆会展市场的种种不规范之处:他们办了几届成功的国际轮胎展后,类似的轮胎展便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批文明明是“汽配展”的会展企业,赫然打着“轮胎展”的名义去招展;有些会展公司甚至假冒这家香港公司招展,连展会的英文简称都假冒了,甚至还假冒他们公司的员工的名字。

  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行政主管马红定说,根据规定,国际性展览需要通过行业协会审批,行业协会因此可以通过审批时机,对展览做出一些调整,比如不把题材相近的展览安排在一个时间段内,但是国内展览只需工商部门批准就行,不在行业协会的管理范围之内,所以今后行业协会要与工商部门加强合作,共同做好对会展市场的管理。

  制订展览评估体系

  上海国际展览中展览总监吴国斌博士表示,“骗展”频频发生,关键原因是信息不对称,所有信息都掌握在办展方手里,而参展商对展览的规模、观众、效益等都一无所知,所了解的情况仅仅来自于主办方提供的招展广告和邀请函,就这么掉入了陷阱。要想降低“骗展”发生的可能性,关键要做好会展信息的对称与透明,即参展商能够通过有关渠道,了解即将举行的展览及办展者的情况,决定自己是否参加。

  他说,在国外,会展行业协会或者展览管理部门对展览会的展出规律、参展商数量、观众数量以及参展商和观众的行业、国别分布情况等展览会数据的统计,制定统一的规则和标准,并组织专业审计机构对各展览会的组织者填报的展览会数据进行审核,然后向社会公布。

  企业参展、场馆接展要有警惕心

  记者采访时,几乎所有的展览业专家都说,除了有关部门加强管理外,企业参展前也要提高警惕心,多留个心眼,“骗展”发生的概率就会少很多。

  会展专家建议说:企业在决定参展前,首先应该与与展馆沟通,核实该展览签约的规模。如果该展馆的规模介于200来个左右的标摊之间甚至更少,对这样的展览是否参展应该持审慎态度。船小易倾覆,船大抗风浪,规模效应同样适用于展览的举办。

  其次,向工商局咨询,查询该展览的承办公司的注册日期。如果该承办公司的注册日期与企业打算参加的展览间隔只有一年左右,对这样的展览不宜贸然报名交费;业内人士都知道,一个展览的成功举办,从创意策划之时起到剪彩揭幕之日,往往需要一年左右甚至更长的周期,而匆匆上马的展览其潜伏的风险是不言而喻的,而更需要提防的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草台班子。

  此外,还要与该展览的承办公司多进行侧面接触,尽最大可能获取与该展览相关的背景情况。(据新华网)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F1中国大奖赛
《2046》公映
法国特技飞行队访华
网游天堂2新增服务器
2005新浪考研大讲堂
国庆出游宝典
“十一”缤纷车世界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性感文化的解析》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