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民:国资委力推国有资产流动进入快车道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09日01:03 新华网 |
股市中不能流通的庞大国有股一直被形容成高悬在中国资本市场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事实上,它的持久存在的确割裂了市场的整体性,不但阻碍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其处置方式的纷争和不确定性更在市场中造成了一种“草木皆兵”式的惊恐气氛。 近日,被打穿1300点“铁底”的上证综合指数虽然重新反弹,但国有股处置中许多问题的不明朗,依然令市场心理难以稳定。与此同时,国有资产管理机制改革的迅速推进和国 有企业大面积改制的展开,也使国有资产中的国有股问题逐渐成为国资改革的重心。如何解决资本市场股权分置问题?如何继续推进国有股权的改革,提高国有资产的市场效率?面对国有股这个国资领域和资本市场领域共同关心的焦点,针对其中最被市场关心的问题,《瞭望新闻周刊》专访了一直站在国资改革政策研究最前沿的国资委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保民。 国资改革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改革的思路和方向已经明确,国资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即实质性操作阶段”,李保民告诉《瞭望新闻周刊》,现在的工作重点就是将已经明确的改革思路贯彻进具体每一步的国资改革中。他指出,从制度安排上讲,还是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但不同的是,这个新阶段的主要特征,将是以“归属清晰”、“流转顺畅”和“一企一策”为核心的改革深化。 在他看来,这三个方面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也非常复杂。所谓归属清晰就是指要在出资到位上下工夫。重点要落实到机构,不论是集团总公司、国资委,还是原来主管部门或者行业协会,必须将国资的归属落实到具体的机构,这是一个出资的概念。然后在这个机构里头,一定要有具体的人来负责,将职责落实清楚。 李保民告诉记者,这个出资人到位的概念简单地说,一落实到机构,二落实到人。“你承担资产收益的工作到底承担什么职责?我管理这个经营管理者到底承担什么职责?必须落实清楚,这就是我们改革阶段性的目标和重点。” 流转顺畅主要指国有资产一定要流动起来,在流动中增值保值。李保民强调要按照资本的客观属性和运行规律办事,“资本的属性是什么呢?在流动中保值增值。按照马克思讲的,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用我们今天的话讲,就是能够钱挣钱的那些钱,而不是消费掉的钱。那么,无论是钱要挣钱也好,能带来保值增值也好,前提就是要不断地流动。”按照这个道理,李保民认为国资一定要考虑流动,或者说考核其资本周转次数和资本流转速度,“我要考核你的速度,就是看你的钱赚得快不快,是不是钱生钱了?” 至于“一企一策”,李保民说这是国资改革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集中体现。目前的国有资产内容和形式都非常复杂,不可能有“放之四海皆准”的具体模式或办法。因此,必须在遵循国有经济有进有退、和“两国两重”(关系国家和国民经济命脉、重要企业和重要行业)战略性调整思路的前提下,对国有经济中具体的资产和企业进行符合实际情况的改革。 “我觉得我们说的改革攻坚阶段要攻产权制度改革的关,那么产权制度改革的关攻什么呢?重中之重,攻归属清晰,流转顺畅,这是大的市场概念。再一个就是一厂一策、一企一策,就是具体实施企业的改制改组,通过改制改组加快国有资产的流动和收益”,李保民强调说,国有经济的改革和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和重要关口,在这个新阶段,国资改革的核心任务就是具体操作,重中之重就是产权突破。 让国有股在流动中保值增值 现阶段国资改革重点和方向的清晰,同样为资本市场中的国有股改革指明了道路。李保民指出,当前和未来资本市场中的国有股问题也将遵循“归属清晰”、“流转顺畅”和“一企一策”的原则,进行实质性的具体操作。 李保民介绍,目前资本市场中的1300家上市公司,有国资委直接管理的,但不是国资委直接当股东,而是由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集团总公司。这些上市公司大部分是这些集团总公司所投资形成的企业。据国资委测算,目前其管理的189家国有企业下面多数都有子公司上市,比如宝钢的宝钢国际,中化公司的中化国际。 公司制企业里面的资产哪些要进?哪些要退?李保民认为这需要具体研究,“现在说某一个企业要进、某一个企业要退,这不是负责任的态度。上市公司这一块里的国有资产,现在最主要的工作是清晰归属,哪些是国有?哪些是非国有?哪些是实行什么政策?需要分类、分行业去排。具体到某一个企业,再做具体的方案了。不能再是喊口号、找‘万能钥匙’。”他特别指出,必须坚持成熟一家做一家,最忌搞运动。 “我觉得现在大政方针政策都很清楚,任何一家公司只要遵循这些方针,都可以进行包括国有股减持在内的各种改革。但必须坚持‘一厂一策、一企一策’,针对具体情况一家一家去做方案。”多年的研究和具体调研使李保民深刻感受到具体改革操作的复杂性,“关键是我们要考虑到底改革怎么改?某一个企业到底怎么改才算成功。” 他建议发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大胆地试、大胆地创新。比如这家企业需要全流通就全流通;不需要也可以搞“金股”,像德国、英国国资管理中的一票否决制。再比如一家酒厂大多情况下会全流通,但航空航天、飞机制造在目前情况下就不能全流通。 而且这个流通的概念远远不能像市场上讲的那样狭窄。例如国有资产在国有经济内部流通,铁道行业转让给煤炭行业,交通行业转让给文化行业,只要国有资产是在产生效益、保值增值,就不能否认这也是全流通。李保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从更大的原则上灵活考虑,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国有资产的流动再流动、改制再改制、重组再重组都是没有止境的。 资本的生命在于流动,只有在流动中才能保值增值。李保民认为这是最基本的常识,“无论怎样,国有股肯定是要流动起来。而且只有在流动中,才能做到保值增值,才能做到产权清晰。”他为记者举例说,“人民群众在实践中说得好,‘一混就清’,你说国有股不清楚,一混到一块,你拥有股份30%,我拥有股份50%,他拥有股份20%,再加上在此基础上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出资人和出资份额就清楚了,所以关键是让国有资产顺畅地流转起来。” “国资改革20多年,十四届三中全会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努力实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就是为了推动国有产权的充分流动和市场微观基础的完善。”李保民告诉记者,资本市场的发展需要和国资改革的前进方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 国有股改革要让市场说话 虽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已经清楚,但却不代表它们能被市场正确地的理解。李保民认为,目前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使许多人对国有股的改革产生了一些误解,比如国有股减持的净资产底线。 资产或者股权的转让价格一般都以评估价作底线,而这个评估价一般也是净资产价格。国有资产和国有股也不例外。李保民指出,国有股的这个净资产评估价格事实上只是交易前的开价,绝非交易定价,“就像买苹果,我说两块钱一斤,你说两块钱贵了,可不可以一块五?但事先得开个价,这就是评估价的意义。所以改制上市、清产核资、界定产权、进行评估,就是估完以后开个价,然后让市场去评判。”他说,如果仔细看了产权转让办法,就清楚这个底价评估,评估的就是净资产。至于最后交易是高于净资产还是低于净资产,谁说了算?市场说了算。 另一个引起巨大争议的问题就是改革中国有资产或国有股的流失。李保民认为,国有资产肯定要流动,但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加上有些个人、小团体千方百计往自己腰包里装,流动中肯定有流失。“但这种流失是主流的还是非主流的?流失完后,我们的国有资产到底是壮大了呢?还是减少了呢?到底是结构调整中提高了质量,提高了影响力、控制力呢?还是像某些人讲的,国有资产减少了?”他认为,恰恰在“国有资产流失”的过程中,国有资产增加了,“这是流动还是流失?”他反对用私有化、国有资产流失这样的大帽子压人。他认为,“如果在国有股减持的过程中,对资本的属性把握不住,确切地讲对国有资产流失、私有化这些意识形态的障碍不破除,那么什么事情都做不下去。” 李保民强调,目前整个国企改制所走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实践证明,中央提出来的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尽快地实现国有资产的流动和重组,是非常正确的,也是符合我们的实际的。” 反过来,他认为必须重视企业经营者经营管理中的人力资本价值问题,“人力资本和货币资本、实物资本一样,都是生产要素。既然是资本就要讲求回报,就存在价格问题。对此许多人认识不够,好像经营者多拿一点,就又是国有股流失又是私有化。” 在李保民看来,这个问题其实完全可以很好地坐下来通过资产评估、界定产权说清楚,而决不能把经营者特殊的脑力劳动、复杂劳动和过去特殊贡献的所得,简单说成是私有化、国资流失。事实上,正是由于在现行的制度安排上,还没有把十六大讲的劳动、知识、专利、技术、管理等作为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认识,也出现了一些所谓的“58、59现象”。这些都需要我们尽快地从实际操作上落实十六大的精神。 谈到此处,李保民提到了目前处在争议“漩涡”的海尔和TCL,“它们可以算是非国有制企业。我认为这两家企业的收益、回报都比我们自己搞得要好。这恰恰证明中央的方针是正确的,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谁有本事谁来做,有意见股东大会、董事会上说。最终目的是大家都赚钱,形成共赢局面。”(记者王健君)(责任编辑:单长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