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出关爱之手—青少年犯罪成因调查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09日09:08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
本案档案 刚刚在北京闭幕的第17届国际刑法学大会讨论的议题之一是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本报记者针对这一议题对青少年犯罪的成因进行了调查。 2004年9月12日至19日,首次在北京召开的第17届国际刑法学大会的六个主要议题之一 ———青少年犯罪的上升趋势引起各国刑法学专家的关注。针对本次大会的这一主题,本报记者就青少年犯罪的成因进行了采访,贫穷、辍学、父母离异或触犯刑律的单亲家庭、不适合未成年人观看的影视作品、色情网站、教育部门不恰当地将学习成绩作为评判一个学生“高低贵贱”的惟一标准导致其心理扭曲等因素均是构成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 青少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面对未来、面对希望社会各界责无旁贷,让我们共同伸出关爱之手去关心、帮助青少年,让他们远离罪恶、远离毒品、远离色情、远离一切不公正。编者 今年7月3日,吉林省长春市的16岁少年杜某,先用木棒击晕继父,继而又用菜刀将其杀死,之后他又拿起射钉枪抢劫出租车。被捕后,当记者问他是否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时,他说:“不后悔,因为活着是一件无聊的事。”一个年仅16岁的少年,为何变得如此残忍? 近日,记者从吉林省公安、司法部门了解到,近几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呈逐年上升趋势,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据吉林省公安厅资料表明:2001年~2003年,吉林省18周岁以下犯罪总人数11415人,占犯罪总人数的12.6%。记者从吉林省监狱管理局了解到,吉林省目前关押未成年罪犯555人,其中男性未成年犯541人,女性未成年犯14人;杀人、抢劫、伤害等暴力性犯罪424人,占总数的76.4%;盗窃等侵财犯罪60人,占总数的10.8%;性犯罪71人,占总数的12.8%;年龄在14~16周岁55人,占总数的9.9%;年龄在16~18周岁500人,占总数的90.1%。从文化结构上看,文盲22人,小学294人,初中239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特点 违法犯罪低龄化。据调查显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年龄比20年前提前了2~3岁。在未成年犯中初次违法犯罪15岁以下的占47.6%。有的孩子从七八岁就开始了违法犯罪行为。 低文化程度居多。长春市朝阳区人民法院的统计表明:2003年,该院共受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80件,其中被告人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达96%;九台市劳教所1996年以来收容的数百名少教中,文盲32人,小学文化的有174人,其中只有小学3年及以下文化程度的157人。 团伙性违法犯罪增多。未成年人由于年龄小,许多案件不能独立完成,为了达到犯罪目的,很容易纠集在一起形成团伙犯罪。从调查结果看,未成年犯中团伙犯罪达64%。 犯罪动机“突发性”。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随意性很强,因为恼怒有可能伤人,因为缺钱有可能抢劫,他们很少经过精心策划再作案。据调查,未成年人因冲动而犯罪的达52%。 犯罪方法简单化。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没有固定的方法,只要能达到目的能偷就偷,不能偷就抢,有的甚至在大庭广众之下犯罪,不计后果。 侵财犯罪居多。据统计,吉林省未成年人盗窃、抢劫、抢夺、诈骗等侵财犯罪居多。全省未成年人犯盗窃罪约占69%,抢劫罪约占23%。2003年,长春市朝阳区法院受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盗窃、抢劫、抢夺、诈骗等侵财犯罪占案件总数的90%。 暴力犯罪居多。在未成年犯中有73%是暴力犯罪。少年犯王某酒后到女孩李某处闲谈,见李穿得较少便心生恶念,将李强奸后灭口。 犯罪手段趋于成人化、智能化、恶性化。青少年探索欲和模仿力强,加上快捷的现代化信息渠道,使青少年犯罪作案手段凶残,杀人、抢劫、绑架、强奸时有发生。少年犯张某因琐事与同学吴某发生纠葛持刀追赶,致使吴身上多处受伤,导致失血性休克死亡。 犯罪率呈上升趋势。吉林省少年犯管教所2001年收押少年犯65人,2002年收押445人,2003年收押482人。这说明,近几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呈现上升趋势。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成因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具有多方面原因: 一、父母应多给子女亲情温暖。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父母的所作所为和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家庭类型有: “残缺型”家庭。父母一(双)方死亡或被判刑,其子女得不到正常家庭的温暖。没有父母的爱抚、监护、教育,甚至生活没有保障,被迫中途辍学、流浪、打工等。 “离异型”家庭。父母离异或父母一方再婚,子女长期在父母争吵和冷漠环境中生活,得不到父母的正常监护和教育,使其形成性格孤僻,感情冷漠和玩世不恭的消极心理,从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贫困型”家庭。生活贫困的家庭,不能保证正常生活,供不起孩子上学读书,孩子过早辍学,要么流浪街头,要么被迫打工挣钱,当无钱可挣、无钱可花时,便去盗窃抢劫,有的甚至受家长唆使去偷去抢。 “条件优越但教育不当型”家庭。这类家庭经济条件虽好,但过分溺爱子女,孩子从小养成贪玩、任性、挥霍金钱的毛病得不到及时的管束和纠正,一旦无钱可花便心生邪念导致违法犯罪。 二、学校别把“差等生”抛向社会。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人为地把在校学生分为一、二、三类,年级分为重点班、快班、慢班,致使一些学生因学习成绩不佳而失去人格尊严。一些学校关心的只是升学率和经济效益,把所谓的“差等生”、“问题少年”抛向社会,使这部分人成为违法犯罪的“后备军”。 近几年中小学成立了德育办、政教处,尽管做了一些工作但实效不大。学校法治教育实效性不强,个别学校的法治教育课流于形式。 九年义务教育得不到很好落实。许多学校除正常收取学费外,还收取额外的费用,使一些生活困难的家庭承担不起,学生中途辍学。一些学生因学习跟不上、被开除等原因而中途退学,导致一部分未成年人无法受到九年义务教育,提前走向社会,极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社会应关心孩子的心理环境。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不健康文化的侵蚀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另一因素。社会上流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及封建迷信的传播,渲染江湖义气、黑帮暴力、色情、淫秽、赌博的影像制品,屡禁不止的“黄、赌、毒”都严重腐蚀、侵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为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温床。 有害娱乐场所的影响。近几年,娱乐场所发展迅速,歌舞厅、洗浴中心、酒吧等场所随处可见。经营者为了赚钱,面向未成年人开放,特别是游艺厅、网吧主要面向未成年人,并提供住宿。一些孩子一旦迷上游戏机就会影响学业,有的甚至整天泡在游艺厅、网吧中。在调查中60%的未成年犯经常出入游艺厅、网吧。 不良居住环境的影响。社区的不良环境,对未成年人耳濡目染,许多居民区赌博、酗酒、打架斗殴行为经常发生,致使未成年人染上许多恶习,这也是造成他们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 不健康的心理是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主观因素。青少年处在长身体、长知识、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自控能力差、敏感好奇、情绪不稳定、富于想像是这一时期的心理特征,如果家长和老师不能及时引导,极容易出现心理疾患。长期以来,人们只关心学生的生理环境,而忽视了对健康同样重要的心理环境。目前,全国有心理疾病的人约1600万,其中1/3是在儿童或在青少年时期发病。当前,青少年由于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所造成的悲剧已呈上升趋势,并成为违法犯罪的重要诱因之一。专家呼吁:要及早矫正孩子的成长之路 如何使未成年人走入人生正常轨道,安稳地度过青春期,吉林省教育专家提出对策及建议。 成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专门机构,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列入各党委和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同时,各地区、各部门要落实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计划,把青少年作为“四五”普法的重点,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把家庭教育纳入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轨道,使其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中真正发挥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形成德育的合力,发挥德育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中的作用。 有关部门应加大管理力度,坚决取缔那些传播凶杀、暴力、色情内容,进行赌博等违法经营的娱乐场所。同时,对学校校园周边治安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依法打击扰乱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违法犯罪分子和不法网吧以及其他游戏场所的不法行为,为未成年人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各中小学设立心理矫治中心,实施心理康复工程。对不良行为较重的,可进行长期的矫治,直至矫正;对轻微的可利用双休日、学习闲暇时间进行。政府还可成立“两少”释解人员教育康复服务机构,专门接收“两少”释解人员,巩固改造成果,做好衔接帮教,协调解决升学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