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燕赵都市报:别让城市成为农村教育的收割机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09日14:22 燕赵都市报

  作者:孙秀岭

  贫困地区为什么办不出好教育?10月8日的《中国青年报》以此为题,对“穷地方办穷教育”的农村教育困境进行了报道。文中有这样一句比喻:现在我国的城市成了农村贫困地区人才的“收割机”,让人深思和忧虑。

  不管人们是否愿意面对,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教育果实,大量被城市收割,是一个不争的现实。“教育改变命运”是一个真理。在贫瘠的乡村,面对异常艰难的物质生活,枯燥乏味的文化环境,寒门学子及其家人向往繁华的城市生活没有错,渴望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迫切心情令人理解。在巨大的城乡差异面前,众多考上大学的孩子为什么要返回落后的农村?就这样,农村砸锅卖铁培养的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远离了贫穷的家乡,扎根在了城市。农村没有享受到自己辛勤耕耘的果实,反而要承担起所有耕作成本。教育只是改变了个别学子的命运,却没有改变农村面貌,更多时候还加剧了农村的贫困。

  不仅如此,城市这台庞大的“收割机”还在不断收获着乡村里的优秀园丁。不久前,一位叫王守奇的乡村教师被社会广泛关注,他的教育经费来自自家的5亩鱼塘、120只鸭、60只鸡,他以一人之力挑起一个村孩子的教育。其实,在中国很多乡村,教育经费匮乏,教师工资被长期拖欠,农村教育的艰难环境超出人们的想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王守奇只是个例,大多数乡村教师面对城里老师的环境、待遇,只要有机会,他们不会学王守奇,村里优秀老师往镇上走,镇上的往县里走,县里的往市里走,一批又一批乡村教师“洗脚进城”。就这样,乡村优秀教师不断离开,大学毕业生又不愿意去,城里老师更不肯屈就,贫困地区的师资力量江河日下,以致出现小学毕业生教小学的怪现象。这是一个令人落泪的恶性循环。

  令人忧心的是,城市成为农村教育的“收割机”是一种必然结果。由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剪刀差”政策,在某种程度上说,国内一些城市的繁荣与发展,是建立在牺牲农村利益的基础上,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收割机”,在一个还不够完善的体制、机制、政策庇护下,随心所欲地收割着农村的方方面面,教育资源也难逃厄运。人们敬重王守奇式的奉献者,但也应该尊敬渴望幸福生活而步入城市的农家学子、乡村教师,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让他们来承担体制造成的苦果。

  毋庸置疑,体制、机制等根子上的问题不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就难改变,城乡巨大差异的现状也难改善,城市这台收割机肯定还会源源不断地收割着农村的资源,当然也包括教育资源。完善体制机制是个漫长过程,农村教育等得及吗?笔者以为,当务之急是尽快改变目前农村教育投入体制,在县市一级财政难以负担的现实情况下,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负担比重,加大政策倾斜力度,通过改善教师待遇,改善教学环境,最大限度地留住乡村教师,进而吸引大学毕业生到乡村任教。只要从这些细节问题做起,一步一步改进与完善,城乡教育资源就一定能逐渐走向协调发展。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国青闯入亚青赛决赛
2004诺贝尔奖
雅尔北京音乐会
最新汽车降价信息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中国高官参加七国会议
海军音乐剧《赤道雨》
你最喜爱大学校徽评选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