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苏门羚半夜翻墙入民房(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0日12:36 东南快报

  立刻注册新浪免费邮箱,激活1G空间

苏门羚半夜翻墙入民房(组图)
  本报讯昨日凌晨3时许,一只高大的苏门羚(也称山羊)翻过一堵约2米高的围墙,潜入福州市连江县黄厝里的一民房里。村民先后动用木板和竹竿驱赶,但苏门羚就是不肯出门,还跳上围墙与村民周旋。苏门羚潜入民房

  昨日凌晨3时40分,“扑通”一声巨响,连江县黄厝里许在淑一家被惊醒了。许妻游爱桃赶紧爬起床,发现一只高大得像牛一样的动物翻过自家的围墙摔在水泥板上。吓得她跑下楼叫醒丈夫许在淑,随后夫妻俩又慌忙跑到阳台上察看动静。他们并没有打开电灯,许在淑找来一把手电筒。透过手电筒的光,他们发现该怪物并不是牛,头顶上也缺了一个角。苏门羚,许在淑一家人顿时紧张起来。

  苏门羚见到手电筒灯光后,拼命地往黑暗处躲并溜进了院子的仓库里。许在淑随后也跑到楼下的卧室,发现这只怪物爬上仓库的沙发椅,两只后脚一蹬,跳上了卧室的窗户,与玻璃碰撞后发出“啪啪”的响声。由于玻璃窗关着,苏门羚碰到窗户后就掉到了地上,但它马上从地上爬起来后又跳到窗户上,结果再次落了下来。

  苏门羚跳窗失败后,溜出了仓库,一跃又跳到约3米高仓库屋顶的石棉瓦上,把石棉瓦都顶破了一个窟窿。苏门羚跳到石棉瓦上时,两只前脚抠在仓库墙壁上,并留下两道约50厘米长的抓痕。

  为了防止凶狠的苏门羚溜进大厅里,许在淑赶紧关上大门,并和儿子跑到阳台上。凌晨4时许,当游爱桃用一块木板驱赶时,苏门羚用头顶的尖角顶住木板,并向她猛撞过来。她赶紧一转身推开大门躲进屋里,此时她已被吓得满头大汗。此后,一家人再也不敢开门。引来上百村民围观

  昨日,记者在许在淑家的菜园里见到这只苏门羚,它重约100公斤,高约1.2米,长约1.3米,头顶长着一个约15厘米长的尖角,四肢长满棕毛,尾巴很短小。记者发现,苏门羚的肚皮下有两处一元硬币大小的伤口,旁边还有几只苍蝇。

  附近上百村民得知有“怪兽”潜入民房后,纷纷爬到菜园的围墙上或附近房子阳台上打量这位“不速之客”,有的村民还好奇地拿起摄像机拍下“怪兽”。可一旦有人欲靠近时,它就大发“脾气”,拼命地朝菜园的围墙跳,菜园里的菜苗也被糟蹋得一团糟。在森林公安在场的情况下,许在淑展开了第二次驱赶苏门羚行动,他举着一根约3米长的竹竿慢慢地走近苏门羚。苏门羚也一步一步躲进菜园角落里,并在角落处来回徘徊。尽管许在淑使劲地挥舞着手中的竹竿,苏门羚就是不肯出菜园半步。折腾了一阵子后,驱赶以失败而告终。

  下午5时许,村民不断靠近苏门羚,苏门羚一下子惊慌失措,双脚一蹬,跳到菜园附近杂物间的木窗上,用尖角顶破窗户后,躲进杂物间里,还是不肯出来。潜入民房可能为避难

  苏门羚潜入民房后,连江县公安局丹阳森林派出所和连江县林业局的领导纷纷赶到现场。丹阳森林派出所的翁旭杰所长告诉记者,苏门羚多生活在1000米以上的高山上,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由于苏门羚有伤在身,很可能是受到猎人或其他猛兽攻击后,跑到居民家避难的。苏门羚潜入杂物间后,由于杂物间里没有电灯,给救援带来困难。

  截至昨晚8时记者发稿时,苏门羚始终躲在杂物间不肯出来。昨晚,相关部门与福州市动物园取得联系,准备今日用麻醉的方法将苏门羚救出来。

  线索提供:李先生

  报料奖金:150元 小知识
苏门羚半夜翻墙入民房(组图)
苏门羚

  偶蹄目,牛科,一种吻色像白唇鹿,角似黄羊,耳像骡,鬃毛似马,蹄像犏牛的动物。苏门羚善于在悬崖峭壁间灵活地跳跃和在陡岩上攀跳。一旦遇到敌害,它能在其它动物和人认为无路可行的地方,迅速往悬崖峭壁逃去,以惊人的弹跳和准确的起落,飞快地登上悬崖的最险峻之处。如果敌害继续向它进逼,它就会用两后肢支起身子,两只前蹄有力地敲击岩石,借以恫吓敌害。如果敌害仍继续进犯,苏门羚就会使出“杀手锏”,把头低下来,静候来犯者,利用利角一撩,可能使来犯者失去重心而葬身崖底。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国青闯入亚青赛决赛
2004诺贝尔奖
雅尔北京音乐会
最新汽车降价信息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中国高官参加七国会议
海军音乐剧《赤道雨》
你最喜爱大学校徽评选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