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女诉说妈妈的故事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0日14:42 BTV-9 |
家庭特点:母亲用尽全部的心血照顾着失明的女儿,瘫痪的丈夫。母亲的爱使家变成了安全的港湾,温馨的乐园。 推荐人:李爱军(盲人) 36岁 按摩医师 被推荐人:父亲 李传友 72 母亲 马玉青 70 报名方式:电话 推荐人来信 妈妈的背上背着山 北京盲人 李爱军 妈妈娇小温柔,却有着与外表不相称的成熟与坚韧;妈妈相貌平平,却不失聪颖和灵气。 她生在旧中国的农村,父母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不让她读书,她就一边帮家里干活,一边把弟弟的课本拿来读。后来,她居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本县的师范学校。妈妈的一生似乎从小就注定了要背负着大山前进,而她果然也就用那副单薄却又有力的双肩担负着一座座生活的大山,走了一辈子。毕业后,妈妈先后在宝坻、后六口等几个公社的小学任教。四十年前,她与同乡,一个憨厚朴实的石油工人——也就是我爸爸相爱结合了。婚后,妈妈继续做她的小学教师,爸爸那时工作在四川。直到七十年代,她才随父亲来到山东东营胜利油田安家落户。妈妈先后生下我们姐弟四个,几个子女中,我则是他们牵挂最多,付出最多的一个。 1967年深秋,一个风雨之夜,我呱呱坠地了。我的到来,给家里带来了新的生机与希望。但不久,妈妈发现我自己找不到乳头,只有把乳头塞进我的小嘴巴,我才会贪婪地吸吮。妈妈问姥姥:“这孩子不会有事吧?”姥姥说:“孩子还小,长大些就好了。”我一天天的长大了,胖乎乎得像个瓷娃娃,很惹人喜爱,只是无论大人们用怎样强烈的光亮刺激我的眼睛,或是把什么有趣的玩具伸到我的眼前,我都毫无反应。妈妈害怕了,忙和爸爸一起抱着我走上了为我求医治病的漫漫长路。 他们跑遍了北京的各大医院,最后,他们抱着我到了治眼病最好的同仁医院,老专家仔细为我检查后,无不惋惜地对他们说:“孩子患的是视神经萎缩,目前在国内还没有什么好办法。”医生的宣判如一声霹雷,把爸妈击垮了,他们不相信,怀里这个活泼可爱的小生命是个盲孩子! 出了北京城,走在护城河边,望着那滔滔的河水,他们默默地伫立了良久。妈妈轻轻地抚摩着我的小脑袋,紧紧地将我抱在怀里。我想,或许就在那一刻,妈妈做好了某种准备。 自那以后,妈妈好像忽然老了许多,黑发一下子白了不少。她总是说,我一定要把这孩子培养成人,让他像健全孩子一样,读书、受教育。就这样,我九岁便来到了北京盲校,开始了求学生涯。 七十年代,父母的工资加起来才一百多,何况,上有双方的老人要尽孝,下有我们姐弟四人要抚养。经济状况可想而知。但妈妈总是精打细算,尽量多寄些钱给我,还常写信叮嘱我:“一人在外,要照顾好自己,别让身体受委屈,缺什么就跟家里说,别苦着自己……” 寒暑假,妈妈就带着姐弟们回到姥姥家和我团聚。 我没有辜负妈妈的希望,从小学到中专,一直品学兼优,经常受到学校的嘉奖和表扬。渐渐地,我变成了妈妈的骄傲与荣耀。她常在同事、朋友们面前夸奖我,“我这女儿在北京学习很努力,一点儿也不让我操心,比我那几个健全孩子还要强、争气!” 我这座压在妈妈背上20年之久的大山,在我们共同努力下,眼看就要搬掉了,不料,一场更大的灾难又降临在妈妈和我们全家的头上。 1989年的一天,爸爸患了脑血栓,由于开始的误诊,延误了治疗时间,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那年夏天,我毕业回到父母身边,爸爸的病情已经稳定下来。但他再也不能和妈妈一起分挑家庭的重担了,爸爸这棵大树也变成了压在妈妈背上的大山。爸爸的左手和左腿已经不听使唤了,只能凭借拐杖在院子里蹒跚而行,左手抖得握不住东西。妈妈把我领到爸爸跟前,笑着说:“瞧,这下子你的三个小棉袄和一个大皮袍子都在身边了(这是指他的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听了妈妈的话,我强笑着,眼泪还是涌了出来。 那时,爸妈住的是一个小四合院,院门一关,就是我们的天下。白天,妈妈上班去了,姐弟们也要上学。我便扶着爸爸一圈一圈地在院里散步。累了,就扶他回屋为他按摩一下,让他那僵直的关节和萎缩的肌肉尽可能地放松一些。对我来说,这便是对爸爸尽了一个女儿的孝心,也算是多少替妈妈分担了一点儿沉重的负担。 学校的领导照顾妈妈,不再让她担任班主任的工作,把她调到教导处。这样,妈妈中午也能回来看看我们。妈妈似乎要把这么多年的母爱,一股脑的倾注给我,变着花样做我爱吃的饭菜。东营靠海,海鲜很多,加上妈妈那高超的厨艺,我可是大饱了口福。亲友们为爸爸拿来的营养品,如蜂王浆、燕窝等,妈妈也总是让我和爸爸一起享用。她常说:“在外寄宿十几年,一定受了不少苦,回家了,好好补补。” 我常想,生活对我们这一家人是何等的不公平!老爸、老妈辛苦了大半辈子,眼看着孩子们长大了,二老就要苦尽甘来了,老爸却又成了这个样子。但妈妈总是乐观的面对这一切,从不在爸爸和我们面前落泪,她要让孩子们相信,爸爸倒下了,还有妈妈,只要妈妈在,天就不会塌下来。 2000年的春节,我带着女儿再次回到山东看爸爸妈妈。老爸的病经过又一次复发,已经丧失了语言功能,高大健壮的身躯消瘦了许多,每天只能躺在床上,手里握着一个大铃铛—— 妈妈戏称为指挥棒,指挥棒一响,无论妈妈在做什么,都会急急忙忙冲进爸爸的房间。 老爸病了十几年,妈妈没睡过一个安稳觉。妈妈怕爸爸身上长褥疮,常为他擦身、换衣、换单。由于爸爸常年服药,牙齿已全部脱落。妈妈就把饭菜煮得烂烂的,一勺一勺喂他吃,等爸爸吃完了,妈妈的饭菜也凉了。为了给爸爸补充维生素,妈妈不是把水果榨成汁,就是煮烂之后再喂他。因为长期卧床,爸爸四五天才大便一次,便不出,妈妈就戴上手套往外掏 。 我的妈妈就像一峰沙漠里的骆驼,不知疲倦地为这个家日夜操劳着,他用瘦弱的双肩,支撑起我们这个家。 儿女们有了妈妈,觉得家是个安全的港湾,爸爸有了妈妈,觉得家是个美妙的乐园。一次,妈妈去买菜,爸爸竟不肯让姐姐拿便盆,结果尿了床。妈妈回来,一边为他换床单,一边埋怨道:“你这个老头子,我不在家就不撒尿了?自己的孩子,还不好意思。”爸望着妈,只是嘿嘿地笑。我便想起了人们常说的那句话:“少年夫妻老来伴。”是的,爸离不开妈,只有妈在身边他才觉得安全、踏实;妈也离不开爸,妈妈从未抱怨过爸爸拖累了她,每天,照顾爸爸已经成了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甚至可以说,已经成了他的精神寄托。 天气好时,妈就把老爸的轮椅推倒阳台上,自己搬个小凳子,在一旁陪他聊天,聊过去、聊现在。爸爸虽然说不出话,却听得津津有味。他笑着,吃力地运动着那不听使唤的舌头,唔唔噜噜地说着,不时举起手中的指挥棒,哗哗地摇几下。爸爸想说什么,只有老妈看得懂,听得清。我听着,想着,忽然,赵永华的那首《最浪漫的事》飘进我的脑海:“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留到以后坐着轮椅慢慢聊——直到老的哪儿也去不了,你还是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这不正是说的我的老爸老妈吗? 妈妈背山背了大半辈子,至今仍然在负重前行。或许,她会永远这样背下去,直至生命的终结。 我感谢妈妈,不仅因为她给了我生命,也不仅因为我也曾经是她背上的一座大山,更因为,我从她那里吸取了一股背山的力量。成家后,我像妈妈那样和爱人一道支撑起一个艰难的家,走过了十几年的风风雨雨。比起妈妈,我们这一代人是幸运的,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要比他们丰富得多,充实得多。但妈妈那一代人自有他们的富有之处,比如,坚强、坚韧,他们的献身精神,他们对亲人的那一份剪不断,扯不散的浓浓真情。将妈妈们背山的精神与我们今天的潇洒人生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或许,这才是我们这个时代,一种最高境界的完美。 相关专题:我的父亲母亲评选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