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鼓篇:“不准发杂音”的底气何来?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1日09:10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
据《四川日报》10月10日报道,杨毓培在任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区委书记期间,涉嫌收受巨额钱物,今年1月,案件已移交省检察院。据说,其人常有“一鸣惊人”之语,最典型的就是挂在嘴边的“不准发杂音”。这句话很值得玩味。“不准发杂音”,是“一言堂”的翻版。但如此明目张胆,实属罕见。在杨毓培看来,“一把手”就是“一号”,是“老板”,拥有绝对权力,“说了作数,定了算数,以我说的为准,以我定的为准”。在干部选拔任用上,他实行“三不”政策:不经组织考察,不搞民主测评,不征求纪委意见。他认可了的干 部,常委会必须通过,谁有异议,就安排职能部门的同志再汇报一次,直至通过为止。“不准发杂音”,是典型的专权。这时候,其它的东西都得“让位”,“全区之下,莫非我土;全区之人,莫非我管”。当整个系统不再有“杂音”之时,其人所做的一切都“顺理成章”。 一个人的专权与腐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其周围环境也随之“演变”。我想,其中的原因大致有这么几点:首先是“一把手”没有正确的权力观,脑子里依然是封建官僚那一套,把手中的权力视为个人的工具;第二,是有关方面的考察不全面、欠深入,“问题一把手”不能被及时批评直至处罚;第三,监督系统存在问题。比如干部任用问题,如果职能部门强硬起来,“一把手”又能怎样?再往深一层想,如果当地人大充分发挥监督职能,像杨毓培这样胡作非为的干部,哪里有生存空间? 这就派生出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总要等到问题严重了才去查处?目前查处的腐败官员中,常常是查处一个,“惊人”一次。腐败官员毕竟是极少数,但从一些被查处的腐败官员看,一些人往往是在腐败行为几乎“人人皆知”之后才被“发现”的。 那些叫嚣着“不准发杂音”的人,其实很软弱。但是,一遇到某种适宜的环境,他们就会“强大”起来。而等到专权者的叫嚣盖住了正音,再来纠正,就需要很大的成本了。杨毓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它地方不妨检测一下自己,看看在“不准发杂音”的叫嚣面前,我们有多大的抵制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