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闻纵横:周国知的公仆情怀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1日09:52 中国广播网

  立刻注册新浪免费邮箱,激活1G空间

  中广网北京10月11日消息(记者刘天思、洪燕、周列克)连日来,一位普通基层干部的名字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自治州的崇山峻岭间久久回荡,人们在心底里呼唤着他的名字,追忆着他生前的点点滴滴,热泪汇成思念的潮水--他的名字叫周国知,生前任恩施州宣恩县椿木营乡民政助理。今天的《新闻纵横》请听中央台记者刘天思、湖北台记者洪燕、周列克采写的报道:《周国知的公仆情怀》

  九月底的一天,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自治州的一位农民汉子--胡顶臣。一大早就让侄儿把他背上山,由于双腿瘫痪,已经十几年没出过远门的他,这一次跋山涉水,为的是来看一个人。胡顶臣让侄儿把他放在一座坟前,静静地坐了两、三个小时,眼睛都哭肿了,随后他用苍凉的嗓音唱起了一曲经过重新填词的采莲歌调。

  采莲调:慢慢走啊慢慢转,来到国知的坟墓前。为表百姓的心愿,祭你逝世一周年,他是一名乡干部,他是人民的好公仆……

  让胡顶臣深情唱起这首采莲歌调的人与他非亲非故,只是以前曾经帮助过他的一个人,这个人的名字叫周国知,生前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基层民政干部。

  周国知,男,1961年10月出生在宣恩县椿木营乡沟腰坝村,高中文化,土家族,198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被被招聘为国家干部。先后担任原椿木营区后坝乡人武部长、乡长、椿木营区(后改乡)计划生育办公室主任、民政办主任等职务。2003年9月27日病逝,时年42岁。

  湖北省宣恩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椿木营乡平均海拨1680米,是全县最贫困的高山乡镇之一。这里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很多村组还没有通上公路,干部下乡大多靠步行。

  特困户胡柏春在周国知坟前磕了几个头,想到周国知病重期间三次到他原来住的茅草棚,动员他改造茅棚建新家,眼泪又掉了下来。

  2003年4月,湖北省恩施州启动消除茅草屋工作后,周国知就开始走村串户,拍照、登记、建卡、存档,他只想早一天完成前期准备工作,早一天让茅棚户住上瓦房。

  6月初,周国知第三次来到胡柏春家,当时是下午四点多钟,他已经在山里跑了一整天。这次胡柏春发现周国知的身体有些不对劲。

  他左手拿拐杖,右手撑着腹部。我说,周主任你身体不好?他说,没事,老胃病。我给他做了点粥,加点白菜秧子,他干的都没吃,只喝了点汤。大约下午四、五点钟,吃完粥后又要去易宗国家去。

  茅棚户易宗国的家离胡柏春家有两公里多路,胡柏春送周国知过去,已经看到易宗国的茅草棚了,两个人在山路上分手。与平时不同的是,这一次,周国知每走一段路总要找个地方坐一会儿,实在走不动了,就从包里掏出些治肝炎的药塞进嘴里。他歇息的距离缩得越来越短:200米、100米、50米……最后一次站起来后,他只走了十几米就捂着自己的肝部倒了下去。直到3个多小时后,一个过路的村民才发现了他。

  大伙赶来,拿出家里最好的被子,找来梯子做成担架,将他抬到几公里外的工作队。重病在床,周国知仍然不忘那些还住在茅草棚中的乡亲,他托人将胡柏春的大儿子找来,对他说:我没能帮到底,对不住了。你们要想办法把新屋建起来,一家人过上好日子。村民胡柏春:他又问起我们的房子搞了没,我大儿子说还没有,实在是经济困难,他就睡在床上从腰包里掏出100元钱给我大儿子,我大儿子就反问:周主任这是公家的钱还是你私人的钱?周主任说你不管这么多,你拿去用着再说,后头再来给你解决,你的房子是一定要修的。

  2003年11月16号,胡柏春一家终于搬出了居住多年的茅草棚,住进了砖瓦房。可是,周国知却终究没能亲眼看到胡柏春搬家。而今,在胡柏春家的大门上贴着胡家人作的一幅对联,上联是:好公仆助咱过上好日子;下联是:新时代使我走进新生活;经过大半年的风吹雨淋,对联的红纸已经褪色,但是字里行间却仍在安静而执着地倾诉着对周国知的怀念和感激。

  一位共和国最基层的民政干部,一面共产党人的鲜艳旗帜。他平凡而感人的故事,正沿着曲曲弯弯的小路传出大山之外。感动着平民百姓,叩击着每一位共产党员的心弦。

  那段日子,周国知心里挂念的全是消除茅草棚的事儿,他还不知道生命对他已经没有多少日子了。医院查出他患巨型肝癌,已经到了晚期。住院期间,周国知牵挂着茅棚户、牵挂着福利院老人们的过冬煤碳,多次向医生提出出院。主治医生龙世田深感震惊(音响)我们劝他安心治疗,他就说我工作还没交脱,还没有交接,屋里还有好多事情没有完成,他也考虑经济上,乡政府经济也不宽裕,他说我是慢性病,我回家带一点药,边治疗边工作,我就感到吃惊。一天呢电话也多,基本上是这个贫困户啊、那个福利院的事啊,有时候隐约听得出来。

  2003年4月中旬到6月初,身患绝症的周国知不知疲倦地奔走在椿木营乡200多平方公里的山山岭岭,走遍了全乡84个村民小组,为127户茅棚户完成了消除茅草屋的前期工作,行程1800多公里。为茅草屋拍照建档,是前期工作的重要环节。原本准备请人拍照的,可周国知一算帐,心痛了――州里县里给的财政补贴很宝贵,请人照相的费用太高了!于是他决定买一台相机,自己学照相。乡党委书记张兴武同意了周国知的想法,没过几天周国知抱着一部旧相机找乡里的领导教他学照相,张兴武感到很奇怪:我想为了保证效果要买一部五、六百的,我就问,怎么买个旧的呢,他说买部旧相机,花了200元,他说省下几百块钱又可以解决几户贫困户的生活问题。

  酉水河穿越后坝乡,在锣鼓圈村和杨柳坨村形成一道深深的峡谷。多年来,两村群众来来往往走的是一架又窄又滑的独木桥,先后有十多名村民在这里丧命。

  1988年,周国知当了乡长后,带领群众修起了一座长15米,宽3米的石拱桥,大伙给它取名幸福桥。16年过去了,如今,人们从桥上走过还是会想起年轻时的周国知,想起当年修桥时的情形。杨柳坨村主任熊昌余带记者沿着小路寻访周国知的足迹。

  记者:修幸福桥的时候也是走的这条路,是吧?

  熊昌余:对,这里就是岩口子。054大车一下来后,老百姓都来背水泥,一袋50公斤,有人说背起来后头有个岩口子,那么陡,那么险,背不过去,就要分开背。当时周国知就说,我是当兵的,我也背过,让我先背一袋试试,从那个地方走得通大家就跟着我来,他扛起一袋就走了。

  背一袋水泥来回要三个多小时,一天只能背三趟。周国知不赞成将水泥分袋背运,是为了减少途中损耗,同时也为了节省工期。因为精打细算,桥修好后还结余了3000多块钱。周国知又带领大伙在山腰上炸出了一条便道,老百姓再也不用走那条令人胆颤心惊的天梯了。

  为国家算帐精细到这个份上,周国知真是一个聪明人、一个有心人!但他的这份精明却从来没有用到自己和家人身上。

  周国知在县医院住院期间,妻子汪碧秀因类风湿病复发,也在医院治疗。同时生病、在同一家医院治疗、住同一间病房,有好心的医生建议将汪碧秀的药费开到周国知名下,享受一点公费医疗,周国知委婉地拒绝了。而那时,他的1500元住院押金还是从信用社借的。

  儿子周辉9岁了,还没照过一张像,见到爸爸买了部相机,兴高采烈地要照一张像,周国知平静地对儿子说:这是公家的东西,它是用来给贫困户的房子照相的。周国知去世后,家里竟找不到一张全家福!

  女儿周莉跟爸爸感情最深,小时候骑在爸爸脖子上走家串户的情景是她最快乐的记忆。有一次,周莉想要爸爸办公桌上的一撂信纸做作业,没想到竟被爸爸严肃批评一通:这是公家的东西,不能随便拿。

  父亲周东海也是周国知的民政对象,这位80多岁的老退伍军人每个月享受90元的生活补助,风灾过后老人生活困难,就跟儿子商量,能不能提前支取几个月的生活费?周国知说:退伍军人那么多,如果都提前支取,我就不好办了。

  面对着脸色一天比一天憔悴的周国知,亲友们的一切怨言全部烟消云散,有的只是肝肠寸断的心疼。当得知自己所患的是绝症的时候,周国知的第一反应竟然是要求马上出院!主治医生田世龙:他说我回去,已经确诊是肝癌,就没有必要再治疗,我们单位钱也不多,很困难。我回去带一点止痛的就可以了,什么护肝的都没要,我们就感到失望啊,这么年轻,一回去就会很快死掉。

  就这样,周国知带上几支杜冷丁又回到了沟腰坝村老家。

  看着多病的妻子、年迈的父亲和两个未成年的孩子,想到这个家的未来,这位土家汉子眼泪往肚子里咽。他对非亲非故的贫苦百姓都那么关心,怎么会不爱自己的家人?妻子汪碧秀:(音响)我生病了他硬是想千方百计地跟我找医生啊,抓药啊,只要听到哪一个人说是能够诊好我的这个病的人,他都要想办法把这个人接来给我诊。我就感觉到这一点,他还是疼爱我们。

  弟弟周小平:我最怀念他的就是他的人格,他对人太好了,他每次从乡政府回来,这家那家他都要到,看看你的烟叶种得如何啊,可以卖个什么价啊?谁家的包谷长得好些啊、谁家的猪儿喂得大些啊?

  在老周去世后,民政办的工作由魏光荣接替,老魏永远无法忘记最后一次见到周国知的情形。他形销骨立,身体极度虚弱,每隔三个小时就要注射一支杜冷丁。两个人拉着手,谈的还是工作上的事,周国知郑重地向魏光荣托负了三件事。他说,仓库里的棉被必需要弄出来晾晒一下,一捆50公斤,我搬不动,你千万要弄出来晒一下。两位五保老人的工作上有一定的难度,但一定要把他们找到,接到福利院来集中供养。第三件事,跟我讲,做民政工作做好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只要耐心细致,群众会满意的。

  杨柳坨村主任熊昌余与周国知从小一块长大,得知国知病重后,没事就过来看望,到这个时候,好兄弟之间常常说些知心话。我问他你考虑什么?你得到什么?他说作为一个人民的公仆,要谈什么得到?他说我得到了很多,有这么多人爱戴我,我能为老百姓做点实事,老百姓记得我周国知也就行了,这就是最好的回报。

  周国知的家,在沟腰坝村二组。这幢板壁房建于1986年,堂屋至今没有装上大门,只在两边参差不齐地竖着四、五块稀疏的木板。儿子周辉卧室的外墙,由一块巨大的红蓝白相间的塑料布围成。周国知的妹妹周金枝带记者参观哥嫂的房间。墙上贴的这些画是干什么呀?<党员生活>、<中国民政>,因为这里冬天非常冷,你看这个板壁呀,没糊上的冬天都飘得进来雪。这,就是周国知的家。

  因为屋子没有外墙,挂在堂屋中央的遗像就直接面对着屋外的群山和田野。周国知凝视着他熟悉而热爱的山山岭岭,守望着这一片让他放心不下的乡土,坚毅的目光中饱含着一份深深的牵挂……来源:中国广播网责编:陆菁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国青闯入亚青赛决赛
2004诺贝尔奖
雅尔北京音乐会
最新汽车降价信息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中国高官参加七国会议
海军音乐剧《赤道雨》
你最喜爱大学校徽评选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