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人民网:对诵经读典的深认同与浅争议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1日11:40 人民网

  立刻注册新浪免费邮箱,激活1G空间

  作者:马龙生

  广州市朱吉伦等市人大代表一份关于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力构建“中华古诗文,经典文化诵读工程”的建议,引来一些不同的声音与思考。一些家长认为,以四五岁孩子的理解力,难以理解中国古文之美,倒不如等他真正理解并有兴趣时再去研读;赞同者认为,现在的青年,读不懂古文,连断句都不会,再过若干年,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只能在外国寻 觅了。

  其实,对此问题的“不同声音”,主要是围绕着五岁孩子是否学得进、学得好这一点上。而对《大学》、《老子》、《论语》、《易经》的文化价值,人们还是持一致认同态度的。看当今的教育,我们不能否认,无论是内容还是教法,“工具化、技能化”的特征越来越突出。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当今年轻人尽管文凭越来越高,使用软件越来越熟,但由于“工具化、技能化”的教育,思想方法过于单一,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正在退化,从而直接影响着创造能力的开发。笔者从业于广告业,在这方面感触尤深。一些年轻的广告设计人员,由于文化底蕴的欠缺,不能解读和利用更多的文化符号,尤其不能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考方式或表达方式,致使设计稿总有似曾相识之感。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对“中华古诗文,经典文化诵读活动”本身的价值认同,是具有相当社会基础的。

  此外,人们对此类活动的价值认同,还基于一种道德心理构建、人格成长必修的考虑。毕竟,传统文化并不仅仅是一项直接或间接“换饭吃”的技能。去年,广州西关培正小学就曾引导学生诵读并用毛笔抄写“百行孝为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爱人者,人恒爱之”等从儒家学说中选出的有关“孝”的篇目语句;再比如,去年北京市中古小学要求学生对老师行90度鞠躬礼。尽管人们对类似做法还有争议,但我理解,这些探索并不是非要扎到传统堆里,培养一些“少年古人”,而是为了让年轻一代了解传统文化,消化文化精华。相对于我国道德建设这项大工程,这些做法的意义显然同样深远。

  当然,对于《大学》、《老子》等文化经典,指望五岁的孩子能理解、消化其精神实质,肯定也是不现实的。但我以为,在孩子记忆力最好的时期,在“理解多少算多少”的较低要求下,应让他们尽可能多地熟记一些。至于理解,可以留待日后的“反刍”。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常消化童年时留在记忆中的东西,只是由于童年经历的不同,每个人受益多少不同罢了。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国青闯入亚青赛决赛
2004诺贝尔奖
雅尔北京音乐会
最新汽车降价信息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中国高官参加七国会议
海军音乐剧《赤道雨》
你最喜爱大学校徽评选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