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重新认识货币政策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2日04:19 解放日报

  立刻注册新浪免费邮箱,激活1G空间

  在经济学家看来,宏观经济过热的背后总有一个扩张性的货币环境存在,是流通中的货币多于实体经济的价值总量才会产生过热现象。“过热”往往表现为经济中出现“瓶颈部门”,或者出现螺旋向上的物价上涨,形成通货膨胀。对于本轮中国宏观经济过热的生成机制,我们也必须从货币环境上去寻找原因。

  一谈到宏观经济过热,我们总习惯于从投资需求上来分析根源。要看到,中国经济在
加速市场化的今天,投资行为总是越来越理性。如果相信这个逻辑,我们就不能老是批评投资者,而要看到他们是在什么价格条件下去投资的,他们面对的赢利预期如何。这些年来,利率降到了这么低的水平,投资需求自然会受到鼓励。而低利率正是我们这些年来货币环境的一个重要特征。

  对于本轮的宏观过热,还有一个过去我们不曾考虑的外部因素。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已经高度一体化,国际贸易与资本流动已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在这个背景下,国内的货币环境必然受到外部的影响。所谓外部因素,就是那些在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中形成的货币因素。具体而言,由于1997年以后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浮动幅度收窄(类似固定汇率),中国的国际收支中来自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共同增长的“双顺差”变成了国内货币供给的额外增长。这是一种来自外部不平衡的货币增长,它表现为过多的顺差,反映的却是汇率问题。

  以上两方面的价格问题———利率与汇率,造就了我们这些年来的膨胀式的货币环境。而且基本上可以断定,现行货币政策的基调和所营造的货币环境,基本上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以及在治理1998年以后的通货紧缩时段形成的,属于膨胀性的。尤其是2002年以后,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加强和贸易的高速增长,外汇占款不断增加,对国内货币供给的冲击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必然在形成之中。两年多以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这个来自外部的货币冲击有直接关系。去年下半年以来的投资过热也不过是货币膨胀的必然产物罢了。

  既然中国经济今天的宏观不平衡很大程度上是货币膨胀的结果,那么我们就需要在管理宏观经济中注重或者加大管理货币的职能。尤其是,中国经济全面开放(包括金融)的格局形成在即。在这种情况下,货币管理对于国内宏观经济的稳定更为重要。为了维持宏观的稳定,我们需要对此有一个预期和对宏观经济形势有一个独立的判断———货币政策要建立在独立于各种意见和利益判断的基础上,而不是被动的“支持”经济发展。

  要改善货币管理方面的作为,有关部门需要重新认识货币政策(利率、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以及汇率)在发挥预防经济大起大落方面的关键作用;在此基础上更要清楚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到了进一步改革利率与汇率形成机制的时候了。(本文作者为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张军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国青闯入亚青赛决赛
2004诺贝尔奖
雅尔北京音乐会
最新汽车降价信息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中国高官参加七国会议
海军音乐剧《赤道雨》
你最喜爱大学校徽评选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