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关注】真真假假“民工荒”(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2日07:09 荆楚网-楚天都市报 | ||||||||||
荆楚网(楚天都市报)(记者王溥 刘钧) 一场突如其来的凄风冷雨,将江城送入秋天。虽然提前发布了歇市通告,但国庆当日武汉劳动力市场门口仍不时有求职者跑来,希望能碰上“彩头”。 从门缝朝里喊了半天,无人回应,来自汉川韩集的蒋国营才意识到,至少在接下来的7天里,他不得不接受无工可打的事实。 在蒋身后,瑟瑟发抖的陈建华正抱怨武汉的天气像个鬼,说变就变。听说我是记者,他迅速转移了目标:“报纸上说发生了‘民工荒’?我和老婆就跑到武汉来,半个月了还没找到工作,尽骗人。” 谁说发生了“民工荒”,真的出现了“民工荒”吗? “民工荒”风从何起 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一个颇具特色的名词发明问世:“民工潮”。近20年来,这个名词一直牵引着中国社会和舆论的神经,“民工潮”逐渐固化为一种社会常态现象,民工的身份也由盲流确认为外来劳务者。 就在人们对不断扩容的“民工潮”习以为常时,2003年,一个异样的声音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福建传来:缺工。这个声音,犹如一块巨石投进平静的湖水中,迅速掀起阵阵涟漪。 缺工的音量,快速放大;缺工的呼声,立即蔓延:缺口的地域,成倍扩展。先是吸纳民工最多的珠江三角洲称缺工200万,接着民营经济最发达的浙江温州等城市反映招工困难,随后江西、湖南等传统劳务输出大省加盟缺工行列,甚至甘肃等西部地区也不可思议地宣称出现了“民工荒”。 对这条“新闻”,媒体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奋和热度。从报纸到电视,从空中电波到无线网络,从中央媒体到地方新闻单位,从专业报刊到时尚读本,都在津津乐道这个“新兴现象”,为这个热门话题添柴加温。毫不夸张地说,“民工荒”是2004年见报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一批专家学者也加入其中,评头论足。9月下旬,武汉有媒体终于“忍无可忍”,直呼“民工荒”波及武汉。 就这样,“民工荒”以掩耳不及迅雷之势大举“北伐”,几乎一夜之间,仿佛整个中国都染上了“民工饥饿症”。 受这种言论影响,35岁的陈建华携妻子从十堰跑到了武汉。 “民工荒”说引致农民新躁动 记者调查发现,“民工荒”说早已渗透到农村地区,其影响正在不断发散。 来自咸宁的李满是受“民工荒”影响较早的一批人。今年4月,19岁的小伙子好不容易在东湖路一家美发店当上了洗发小工。李满说,年初听人讲,现在外面闹“民工荒”,找工作容易得很,村里同龄人只要没读书的,几乎都出来做事了。到了武汉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好找的工作不好做,好做的事情不好找”,找了大半个月,才有了这份工作。 湖北省的阳新县是闻名全国的民工大县。为解决民工出行,时任县委书记董尚荣数上北京,请求铁道部支持。2001年起,铁道部为阳新县特批两趟“民工专列”。据该县有关部门统计,今年全县外出打工者约15万人,比往年略有增加,中间受“三农”政策鼓舞,约有4000人重新出现在希望的田野上。但到9月份,这种“回流”的势头渐渐改变。该县枫林镇党委书记方世江分析,“民工荒”说爆炒后,一股外出躁动热正在部分农民中扩散。预计秋播结束后,外出者的脚步可能更密集。 在另一劳务输出知名地———黄冈市,“打工经济”已成为当地支柱经济之一,近年外出打工的人数连年攀升。在罗田、英山、蕲春、团风等贫困县,今年毕业回乡的一批大中专毕业生纷纷加入打工一族,成为民工队伍中的新生力量。罗田县政府一位干部说:“除当地就业压力较大外,流传的‘民工荒’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真的出现了“民工荒”吗 媒体高谈阔论的“民工荒”,引起了“中南海”的高度关注。 今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派出课题组进行专题调研。但在其提交的总结报告中,始终没有出现“民工荒”三个字,给予的用语叫“用工短缺”。报告同时指出,用工短缺只是在局部地区存在。 可见,中央政府对“民工荒”的说法并未认同,至少目前抱持谨慎态度。 就在舆论纷纷时,广东省劳动厅办公室主任张祥站了出来。他称,广东并没有出现“民工荒”,媒体报道的广东省出现200万技工缺口中,只有60-80万真正的岗位缺口。在珠三角,劳工充足,并不存在招不到工的情况。 这是广东省政府管理部门对“民工荒”首次直面回应。这次回应,对“民工荒”的炒作,不啻当头棒喝。 那么,湖北出现了“民工荒”么?“民工荒”波及到了武汉吗? 据湖北省劳动就业部门介绍,目前湖北省外出打工的剩余劳动力约为560万人,其中120万人在省内流动,武汉是吸收民工最多的城市。今年有近40万人在汉办理了外来务工许可证,而该市每年能容纳的外来劳动力岗位只有20万个。 这不仅表明湖北仍属于典型的劳务输出大省,而且从民工总量来说,武汉市不可能在近期出现大面积岗位缺口。 这点,从9月30日武汉劳动力市场发布的今年第三季度供求报告中也可得到确证:登记招聘的各类人员47681人,登记求职的各类人员49954人。 此前有媒体称,武汉缝纫工缺口两万人(另有媒体称为9000人)。湖北省最大的服装出口创汇企业———湖北美岛服装有限公司企管部部长张友胜介绍,服装企业的用工量因订单和季节变化而不同,工人流动性非常大。这一说法,得到武汉劳动力市场有关人士的呼应:他们对该市13条街区和市场抽样调查发现,每年两个农忙季节,农民工的回流比例约为三分之一。 张友胜说,今年以来,他们也感觉招工不如前几年轻松,但不至于说遇到了“民工荒”,只是原计划一个星期完成,现在可能延长至10天。 武汉劳动力市场高级职业指导师李永洪说,在个别行业的特殊时期,武汉也许存在缺工情况,但从民工总量和整体结构上讲,武汉市从来没有在近期也不可能出现所谓的“民工荒”。 招工难不等于“民工荒” 众所周知,我国的剩余劳动力数以亿计,在劳动力供应特别是低端劳动力供应方面,有“无限供给”之称。目前,至少有近亿农民仍处于闲散状态。 对局部地区出现的结构性用工短缺,华中科技大学蒋天文博士认为,它既不能真实反映该行业的民工供给不足,更不能与“民工荒”混为一谈,“荒”是什么状况啊? 蒋天文说,“失业”有自愿性和非自愿性之分。据了解,这次局部地区出现招工难,主要是因民工劳动报酬太低导致。劳动报酬低极可能逼使部分民工宁愿不就业而不愿屈就低报酬,但民工供给量并不一定会减少。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局部地区出现了“招工荒”,而非“民工荒”,前者说的是需求,后者讲的是供给,属于两个概念。 张友胜介绍,培训一名相对熟练的缝纫工约需3个月,“美岛”每年为此投入数百万元,但不少企业总想招来即用,这是导致部分行业缺工的重要原因。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导赵凌云教授认为,对用工短缺,要理性分析,结构性用工短缺是市场经济的天然属性,完全就业只是理论上的假设。由于信息不完全对称和市场传导机制不畅通,不排除局部地区的结构性用工短缺在其它地方表现为过剩。至于产业或产品结构升级后导致的成熟型技术工人短缺,不仅是发展中国家遇到的共性问题,也属于另外一个话题。 专家们提醒说,对所谓“民工荒”的宣传要实事求是,谨防步入误区。【编辑观点】“民工”一词,到了应该消失的时候 周保国 在我们居住的城市,随处可以看到民工辛勤劳作的身影。民工,作为一个年代的缩影,他们为城市建设和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在城市逐渐走向繁荣的同时,民工的身份、地位和待遇却鲜有变化。民工受伤、讨不到工钱、民工引发的治安问题等事件频频见诸报端,民工总的来说是一个弱势群体。 前不久,湖北省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出台,取消了“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之说,城里人也好,乡里人也好,都叫做“湖北省居民”……这意味着,在湖北省使用了46年的“农业”和“非农业”户口将成为历史。那么,“民工”之说,还将继续存在吗? 时代在发展,文明在进步,我国作为WTO成员,各项都在与国际接轨,“民工”作为一个特定年代出现的名词,显然已经落伍了。 “民工”,到了应该消失的时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