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陆兵:参与国内外区域合作 实现跨越式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2日08:15 桂龙新闻网

  立刻注册新浪免费邮箱,激活1G空间

  我区是全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中国通往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改革开放25年来,我区经济年均增长9.2%,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今年生产总值将突破3000亿元。但总体上看,我区经济发展仍较落后,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目前人均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6%左右。我区要缩小与全国的发展差距,要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在不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基
础上,力争经济年均增长10%左右。要保持20年时间的持续两位数高速增长,必须努力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要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必须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区域合作。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广西充分发挥作为西南地区出海通道的作用,在大西南及全国区域合作发展格局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在参与国内区域合作中实现了经济较快增长。1991年至2003年,我区经济年均增长11.1%,高于全国9.4%的平均水平。当前,我区面临着发展区域合作的新的历史性机遇。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珠三角经济区,尤其是2004年起每年在南宁市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从国家战略高度把广西推向了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的前沿。广西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珠三角经济区中将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成为双向沟通中国与东盟的重要桥梁和基地,双向促进中国与东盟合作发展的重要平台,双向对接泛珠三角经济区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枢纽。我区将把参与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珠三角经济区作为新时期区域合作的战略重点,以新思路新举措促进区域合作上新水平,在区域合作中谋求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新时期广西参与区域合作,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珠三角经济区中的战略作用,以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为契机,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施以开放为主导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东靠西联,南向发展,加强与泛珠三角区域内各方、各省区市及东盟各国的全面经济合作,以大开放促进大合作,以大合作促进大发展,努力把广西建设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加工制造中心。

  “东靠西联、南向发展”是新时期广西区域合作的战略构想。“东靠西联”,就是充分发挥广西作为西南地区出海通道和华南通往西南通道的作用,加强与粤港澳的全面经济合作,借粤港澳兴桂,同时巩固发展与大西南的经济合作,促进华南经济圈与西南经济圈的对接互动,推进泛珠三角经济区建设。“南向发展”,就是充分发挥广西作为连接中国与东盟国际大通道以及双向沟通中国与东盟重要桥梁和基地的作用,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这个重要平台,依托泛珠三角经济区拓展与东盟各国的全面经济合作,促进泛珠三角经济区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对接互动,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通过实施“东靠西联、南向发展”区域合作战略构想,充分发挥广西在国际国内区域合作中的双重战略作用,在国际国内区域合作互动中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区将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第一,努力把中国-东盟博览会打造成中国与东盟合作发展的重要平台。我们将举全区之力,借全国之力,联合泛珠三角区域内各方及全国各省区市,把中国-东盟博览会办成集货物贸易、投资合作、服务贸易、高层论坛和文化交流于一体,服务全国、服务东盟、面向世界的综合性、国际性博览会,为东盟各国企业进入中国和中国企业走向东盟架起桥梁、搭好平台,促进泛珠三角区域及全国各省区市与东盟各国商品、服务、投资的双向流动,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全面经济合作。同时,依托博览会大力发展会展经济等相关产业,充分发挥博览会的辐射带动作用,努力把广西建设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区域性商贸中心。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将于2004年11月3-6日在南宁同时举行,目前各项筹备工作已基本就绪。我们将以一流的投资贸易场所、一流的会展场所设施、一流的安全保障措施、一流的高效服务质量、一流的城市人居环境,确保博览会成功举办,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成效。

  第二,加快构筑中国通往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我们将把交通等基础设施放到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大格局中去统筹规划和建设,联合泛珠三角区域内各方及东盟国家,用开放的思路和市场的办法,加快建设和完善与周边各省及东盟对接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点加快建设沿海大型组合港、出海出省出边高等级公路网、铁路网、国际航空港及口岸设施等,努力把广西建设成为连接中国与东盟最便捷的国际大通道。同时,依托区位优势和国际大通道,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通道经济,努力把广西建设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第三,积极推进中国与东盟的产业合作开发与相互投资。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双向承接国内外与东盟的产业转移,双向促进我国与东盟的经贸往来、产业合作开发与相互投资,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做大做强现有工业产业,培育发展新的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努力把广西建设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区域性加工制造中心。重点抓好汽车、制糖、机械、有色金属、电力、建材、食品、制药等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加快培育发展一批年销售收入上100亿元、5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铝工业、林浆纸一体化产业等新优势产业发展,增创产业和企业竞争新优势,重点与东盟开展农业、能源、矿业、旅游业、劳务五大产业合作开发与相互投资,推进我国与东盟各国的经贸合作。

  第四,努力把沿海地区建设成为环北部湾经济圈的核心区。确立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沿海地区作为重点开放开发区域,从投资项目安排、产业布局、政策措施等方面给予更大力度的倾斜和支持,努力把该区域建设成为开放度更高、政策更灵活、环境更优越的重点对外开放区域,建设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区域性综合经济区,建设成为环北部湾经济圈的核心区。重点加快实施沿海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完善出海大通道,发展临海大工业,建设沿海大市场,发展现代城市群,着力提升沿海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和城市竞争力。

  第五,积极参与泛珠三角经济区建设。认真履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加强与粤港澳的全面经济合作,主动接受粤港澳的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巩固发展与大西南的经济合作,联手共办中国-东盟博览会,联手共建国际大通道,联手开拓东盟市场,联手推进产业对接,联手推进资源开发,联手盘活存量资产,联手发展现代物流业,联手推进南贵昆经济区建设,使港澳、两广和大西南形成互动。同时,加强与长三角等区域的经贸合作,促进与长三角等区域合作上新水平。在积极参与国内区域合作中增强实力,夯实基础,强化优势,借势拓展与东盟的全面经济合作。

  第六,大力优化发展环境。加强与泛珠三角区域内各方的合作,进一步建立完善相关制度性规定和具体协议,加快建立区域市场共进共荣的制度基础,消除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合作的体制性障碍。积极争取国家支持,与东盟建立完善通关便利化机制,促进我国与东盟投资和贸易便利化。大力改善投资软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制环境、舆论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为充分发挥广西在国际国内区域合作中的双重战略作用积极创造条件。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区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十五”计划前三年,全区经济年均增长9.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广西与东盟经贸合作日益扩大。2003年广西与东盟进出口贸易总额8.2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7%,占广西外贸进出口总额的25.9%。东盟已经成为广西最主要的贸易伙伴。今年以来,我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宏观调控方针政策,以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为契机,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以改善投资环境为突破口,全面实施“东靠西联、南向发展”的区域合作战略,积极参与泛珠三角经济区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强了与粤港澳、各省区市及东盟各国的经济合作,尤其是加强了与广东的全面经济合作,把两广合作推向了新阶段,形成了大招商、招大商的好局面。

  上半年,全区实际引进区外资金138亿元,比去年全年多29亿元,预计全年实际引进区外资金将突破250亿元。我区对外开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好形势。全国在关注广西,东盟在关注广西,世界在关注广西,广西正成为外来投资的热土。今年以来,我区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速度在加快,结构在优化,效益在提高,开放在扩大,后劲在增强,经济运行处于近10年的最好时期。上半年全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2.8%,今年将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计划目标。实践证明,“东靠西联、南向发展”区域合作战略构想符合中央扩大开放的战略方针,也是切合我区实际的。只要广西充分发挥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珠三角经济区中的双重战略作用,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高层次上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就一定能够推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实现富民兴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来源:广西日报

  责编:韦力萍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国青闯入亚青赛决赛
2004诺贝尔奖
雅尔北京音乐会
最新汽车降价信息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中国高官参加七国会议
海军音乐剧《赤道雨》
你最喜爱大学校徽评选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