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缓解北京交通拥堵 人人献计出力专题 > 正文

专家预言北京交通拥堵有望在2008年前后缓解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3日19:31 新华网

  立刻注册新浪免费邮箱,激活1G空间

  新华网北京频道北京10月13日电 (记者崔军强)路上越来越堵,每天还新增近千辆汽车,北京的交通状况看似难见改善之日。但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全永燊13日预言,随着智能交通系统框架在2008年前后基本建成,困扰北京的交通拥堵难题有望缓解。

  全永燊是在“第二届北京中-欧大城市发展学术研讨会”发表演讲时作上述表示的。他引用正在实施的北京智能交通系统规划指出,未来的“新北京交通体系”的核心任务之一
就是提高道路通行能力,主要有以下三个阶段目标:

  --2005年底初步实现交通指挥现代化、管理数字化、信息网络化、办公自动化,并通过扩展城市道路网络、改善交通结构等手段,基本保障非高峰时段市区快速路汽车平均行驶速度不低于每小时50公里,高峰时期主、次干道不低于每小时20公里,五环路内市民上下班时间不超过60分钟。

  --通过推进北京市交通行业管理、运营和服务的信息化、智能化进程,全面提升城市交通系统承载能力,于2007年底基本实现交通现代化,交通服务和运行状况达到国际大都市的中等发达水平,为奥运会提供有效保障。

  --2008年至2010年,基本建成北京市智能交通综合集成系统,构筑覆盖北京行政区域的高效、安全、环保、机动的智能交通运输体系框架,以适应北京的现代化、城市化、机动化进程。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北京市便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着手建设智能化交通体系,到目前已初步建成交通控制、指挥调度、信息发布、停车诱导、紧急事件管理等交通运营管理系统,并被科技部列为全国的示范项目。根据正在实施的规划,北京未来的智能交通体系包括交通管理、电子收费、智能公路和安全辅助驾驶、交通运输安全监测和预警等9个领域,其中仅智能交通管理一项即具备违章自动检测、道路气象研发、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等15项主要功能。

  全永燊说,与国内外同等规模的大城市相比,北京的交通存在特殊性,特别是受保护古都风貌等因素影响,交通设施资源受到严格制约。因此,北京在完善路网建设的同时,更侧重于挖掘现有设施的潜力。他说,智能交通系统框架基本建成后,北京交通设施的使用效率可以提高两到三成。

  全永燊指出,北京每隔两年就会新增60多万辆机动车,相当于香港现有的机动车保有量。预计到2010年,北京的机动车保有量将逼近400万辆,交通压力巨大。但模拟仿真测算结果表明,随着智能交通系统框架基本建成以及其他交通治理措施发挥作用,北京的交通状况不但不会恶化,与现在相比还将有所缓解。(完)

  背景新闻:智能交通系统

  新华网北京10月13日电(记者崔军强)与现代社会机动车辆飞速增长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人类可利用的道路资源越来越有限。为了解决这个社会矛盾,国外发达国家普遍推出了智能交通系统。

  智能交通系统借助信息、数据通信传输、电子传感与控制等先进技术对地面交通实施大范围、全方位管理,具有高效、实时、准确等优点。它主要包括交通管理、出行者信息服务、公共交通、车辆安全与控制、紧急事件、长途客货运营、电子收费等子系统,被公认为可以改善交通状况的有效手段。

  世界上所有大城市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交通拥堵难题。以美国某年为例,车辆公里数的增幅达到77%,而同期道路里程仅增长了2%。受土地、经济等因素制约,道路不可能无限制地建设,因此如何在不扩张路网规模的前提下提高通行能力便成了专家们的研究课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智能交通系统才应运而生。

  据了解,大多数发达国家已建成了比较完善的智能交通系统。美国的智能交通系统重点在车辆安全系统、电子收费、公路及车辆管理系统。日本通过制定专门政策和投入大量资金,在交通信息发布、车辆管理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目前有近400万套车内导航系统投入使用。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发达国家推出智能交通系统后,交通运输的效率明显提高,交通秩序也有很大改观。

  在我国,智能交通系统还是一个新概念,仅有北京、上海等少数城市制定了相关的发展规划。(完)

  相关专题:缓解北京交通拥堵 人人献计出力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NBA中国赛即将打响
2004诺贝尔奖
雅尔北京音乐会
最新汽车降价信息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孙楠2004上海演唱会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姚明首部自传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