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垫底的四大银行还有没有希望?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4日11:36 南方都市报 | ||||||||
作者:苏振华 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近日公布的《北京中外资商业银行竞争力比较调研报告》显示,综合竞争力排名前12位无一是中资银行,而排行榜末尾的13个位次则全由中资银行包办,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更是排名垫底。
央行作出解释,排名是依据外部环境、经营状况、业务拓展能力等五大类指标作出的。经过计算,无论是单家银行排名还是分类考察,北京外资银行的竞争力都高于中资银行;而地方商业银行和非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则高于“四大银行”。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的出台有着一个很特别的背景:根据加入WTO的协议规定,北京将在今年年底开放人民币业务,允许外资银行经营。由于高呆坏账率的长期存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早就被来自学界乃至上层的声音敲响了警钟。这回,叫喊了多年的“狼”真的要来了,但从报告排名揭示的状况来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与“狼”共舞的前夜却仍旧在蒙头大睡。来年开春“群狼”将会如期而至,如此懵懂颟顸的“四大银行”,恐怕是不会有什么“竞争力”可言。 要知道,“四大银行”目前在北京市场所占有的份额,加起来超过70%,仅就“块头”而言,绝对无与伦比。但是,拥有如此分量“体重”的“四大银行”,怎么会在由央行这个“自家人”充当裁判的角力中如此轻易地“俯首称臣”呢?“大腿”当真拧不过“胳膊”? “大腿”拧不过“胳膊”,如果不是“打假球”的话,那就只剩一种解释,“大腿”原本就是一条病腿。“四大银行”的现状都存在,不良资产比例高,资本金充足率低,盈利能力差的问题。 据中国银监会网站7月27日发布的数据,“四大银行”的不良资产率都在15%以上,这是非常危险的。即使当年亚洲金融危机,东南亚各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也只有6%左右,而作为“四大银行”主要竞争对手的世界前20位大银行,平均坏账率仅为3.27%。 相对于坏账问题可以依靠“不良资产剥离”的行政干预手段来“解决”,资本金这个大问题则是“四大银行”难以迈过的槛。如果“四大银行”寄希望于国家财政为他们的亏空“埋单”。那么据测,要达到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最低资本充足率标准,国家财政差不多要为“四大银行”填补5000亿元的窟窿,在连续十几年赤字的情况下,这差不多是天方夜谭。 在盈利能力方面,“四大银行”和境内外资银行相比更是云泥之别,判若霄壤。 理论上,在一个开放的、充分竞争的市场中,“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将发挥作用,对于金融市场上的买方而言,让资质最差的卖方从市场上出局,似乎不是一件坏事。然而,在中国的现实情境下,“四大银行”却是万万死不起的。因为他们是国有企业的命根子,而国有企业则是“社会主义事业不可动摇的基础”。“四大银行”坏账基本上全是坏在了国有企业身上,国家命脉所系,怎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走向深渊? 历史上最早的银行,是大航海时代由退休水手们创办在海岸、河岸(bank)上,为远航的水手代为保管财务,后来由于存储的钱多了,开办了放贷业务。因此,至今西文当中,“银行”与“岸”还是同一个单词。水手们脾气暴烈,故而退休水手在放贷时,不得不审慎行事,生怕万一放贷给了还不上账的人,到时候会吃不了兜着走。 从经济学上来讲,人们在支配自己的财产时,一定比花别人的钱小心谨慎,这就是激励机制的不同。中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是由国家作为后台老板,放贷的对象往往也是国有企业,反正出手的不是自己的钱,放贷的时候根本没有认真考虑“他是否能到期还钱”这种问题。反正最终亏空了钱,也是亏了国家的,不是自己的。试问,这样的银行,在面对市场上打拼出来的外国“狼群”,怎么会有竞争力? 怎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四大银行”的竞争力呢?其实报告已经给出答案,外资银行竞争力高于中资银行,中资非国有银行竞争力又高于国有银行,可见病灶并不出在“公司治理结构”上,而是出在产权上,不在银行产权上进行根本的改革,即使实现目前已在积极酝酿的四大银行上市计划,但实质上换汤不换药,“大腿”恐怕还是拧不过“胳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