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旅游市场“打黑”应转换思路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4日13:40 北京青年报 | ||||||||
作者:蔡方华 从8月份以来,北京市多家执法与管理机构联手行动,对“黑一日游”重拳出击,目前初步取得了成效,但正如旅游局长所言,治理“黑一日游”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打持久战。事实上,北京市政府在治理“黑一日游”这个问题上的确是打了持久战的,本报记者曾经做过细致的采访,发现“黑一日游”存在了将近20年之久,管理部门也打击了20年之久
旅游市场打黑为什么能见效于一时,却无法根除顽症?根本原因在于治理手段比较单一,没有打到点子上。目前看来,管理部门的联合执法只是盯住了“黑一日游”的人和车两个生产要素,却忽略或放过了潜在的市场要素。“黑一日游”为什么能够存在?因为黑景点、黑商店为他们提供了高额回扣,这是“黑一日游”的利润来源,也是“黑一日游”的市场驱动力。如果管理部门只是查人扣车,却对少数旅游景点、少数旅游商店的非法经营行为熟视无睹,那么,治理行动仍然是浅层次的,其效果也很难持续下去。在这个环节上,旅游部门不能有护短的思想,地方政府也不应该抱有私心,对那些黑车猖獗的旅游景点,一定要实施严厉的收支两条线的审计,一旦发现回扣行为,就处以高额罚款,如此一来,“黑一日游”才有望被釜底抽薪。 “黑一日游”屡禁不止的另一个原因,是政府提供的旅游产品无法满足公众需要。目前,北京市经营多条一日游线路的正规单位只有巴士旅游公司,也就是说,在“一日游”这个市场上,存在着一种变相的准入制度。巴士旅游公司虽然努力实现旅游线路的网络化,但是对于庞大的散客市场而言,他们的经营方式仍然是呆板的,他们的“等客上门”与黑导游的“热情吆喝”相比,显然缺乏竞争力。虽然政府目前正在筹建“旅游集散中心”,但是这种非市场化的“中心”到底有多大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目前还很难预料。 既然巴士旅游公司无法满足散客的庞大需求,正规旅游公司又苦于成本居高不下,那么,不妨放开这个市场,让私营的车主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也就是说把黑车洗白。这些私营的车主到政府部门注册备案,接受政府的管理、监督与指导,有相对固定的揽客地域,对应固定的旅游景点,他们可以采取灵活的经营措施以降低成本,但不能挂羊头卖狗肉,坑害游客。如果这个办法可行的话,“黑一日游”这个困扰政府部门多年的难题或许能够得以破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