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上海初中语文教育改革:“爱情”走进中学课本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4日14:54 胶东在线

  立刻注册新浪免费邮箱,激活1G空间

  胶东在线消息 爱情是什么?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然而任何一个香甜的红苹果还是酸涩的青苹果的时候,它们都是待在枝头静静等待成熟……

  今年9月开学,上海十多所中学的初三学生领到了一本全新的语文教材,课本中第二单元的主题定为“爱情如歌”,其中收录的3篇文章、4首诗歌全都围绕着这一青春期的“敏感”话题展开。这个初中教材中首次设立的“爱情单元”,包括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
》、普希金的《致凯恩》、舒婷的《致橡树》、苏童的《老爱情》、节选自《简爱》的夏洛蒂·勃郎特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公刘的《只有一个人能唤醒它》、以及秦观的《鹊桥仙》。“爱情单元”在编排上可谓煞费苦心,《给女儿的信》说明爱情是崇高而不盲目的情感,《致凯恩》则是对爱情的讴歌,《老爱情》体现了爱情的忠贞和相濡以沫,《致橡树》和《因为我们是平等的》则强调爱情应当是平等的,秦观的《鹊桥仙》,更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似人间无数”,来揭示爱情夺魂的魅力……这些作品可以说是凝聚了古今中外人类最为美好的爱情经验及其表达,不仅文字优美,更饱含深情,充满哲理。

  除了七篇课文,这一单元的最后还有一个活动内容——“爱情,心中的玫瑰”,要求老师组织学生把自己认为最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作为剪报收集起来,并写出自己的评论。另外,这一单元还安排了学生讨论,让学生对目前的早恋、网恋现象说出自己的看法。

  变堵截为疏导

  初中生课本中把爱情这个话题用一整个的单元来讲,对于我们现行教育如开天辟地的创举,此事一经传出,在社会各界激起层层波澜。

  对于课本中出现的“爱情将成为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使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之类的话语,有些家长和老师担心这会不会让孩子早恋。他们认为“爱情如歌”与校园琅琅书声氛围不太协调,会给孩子带来“色情诱导”或思想意识紊乱。有的老师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心:“在课堂上公开讲授爱情,不知道课堂纪律会怎么样。另外,集中讲述这么敏感的话题,这给语文教学加大了难度。如果讲不好,效果很可能适得其反。”然而,学生、家长、老师们的态度是褒扬多于贬低,笔者采访了我市几所中学的师生与学生家长,统计结果表明,85%以上的观点是赞同支持“爱情走进中学课本”的。

  对于初三语文教材中加入“爱情”主题,有些家长谈到,课本中将大人平时不便与孩子交流的问题,通过书面的方式教给孩子,他们很乐意接受这种变化。刘女士接受采访时对笔者讲述了她自身的经历:“我从小就是个乖孩子、好学生,只知道学习,一路读完了十多年书,顺利地参加工作,这时发觉已经到了婚龄。我在感情方面是懵懵懂懂的,根本不懂什么是爱情,也从来没人教过,周遭朋友和同事帮忙介绍了不少小伙子,就这么挑了个顺眼的人结了婚,婚后却发现对方有很多我不能忍受的习惯,性格上的不和谐也暴露出来,后来离了婚。如果以前有这方面的教育,告诉我什么是正确的爱情,也许不至于这样。现在我女儿渐渐长大了,如果她的语文课本有这样的单元,我是非常赞成的,希望她能有正确的爱情观,顺利地走好人生道路。”

  在采访中,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初中语文教材变脸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如今的影视、漫画、网络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爱情故事和爱情画面,有些还暗藏色情,中学生都可能接触到,想禁是禁止不了的。初三的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难免对这个主题产生好奇,对他们进行爱情教育已不算早了。现在的学生成熟得比较早,家长应转变观念,在谈到“爱情”方面的问题时与其遮遮掩掩,让孩子百思不得其解去看一些乱七八糟的书籍,还不如敞开来通过课本的正面渠道对孩子们进行正面的引导。

  做过多年中学语文教师的单士兵说了一个感受:一直以来,我们的中学语文教材,只能让语文教师戴着镣铐跳舞。因为许多生硬的教材太强调知识性、政治性,而缺乏人文精神的元素。“爱情单元”的出现可以说具备了开拓性的意义,它表明现在的教材改革愈发重视人性、重视人的情感。从某种意义上说,“爱情如歌”进入中学语文教材,是为当前教育补充了“人文”元素。“爱情单元”进教材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它首先体现了对学生情感世界的关注,也使教育的干预成为可能。在发达国家,学校、家庭和孩子之间有关爱情的教育和探讨是非常普及的,这样,孩子长大成人后才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以专辑形式出现在正规教材中的“爱情文学”,对于几乎尚未成年的初三学生来说,虽然并不显得陌生,但肯定也会令他们产生“意外惊讶”。因为,尽管这些尚带一定稚气的孩子从种种传媒中,从现实生活中,对充满“两情相悦”神秘感的“爱情”,有些许间接的“了解”,但那毕竟是“看在眼里、想在心里”的私秘。而现在,将其公然摆上课堂,并由曾经对“爱情”讳莫如深的老师直面讲解,这就不能不说总有些令人感到有点“怪怪的”。在对我市某中学初三学生的一个小范围问卷调查中,笔者发现孩子们的想法很值得家长和老师关注。有的孩子为自己所处的环境担忧,他们看到周围依偎在一起的与自己一样稚嫩的面孔,看到报纸上报道自己的同龄人竟然偷食禁果而怀孕、堕胎……他们从心底发出呐喊:请大人们多关心关心不懂事的我们吧!有的孩子认为男女学生要少接触为好,这种观点有些偏颇,但确实反映了我们教育方式的缺陷,只是一味地强调:不许早恋!正如教语文的薛老师所讲,一味说教恐怕是在浪费时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学生们在“堵”的过程中只是机械地记住禁止早恋,对其原因和危害并不甚了解。大部分学生认为应该开设这样的课程,他们认为处在青春期,早恋现象是肯定存在的,但合情不一定合理,孩子们认为在这个心理发育的时候应该有人进行正确引导,教导他们如何处理超过正常同学关系的友谊,而这个“引导人”则要由老师和家长们担任。

  打破教育真空

  为什么会把这个平时老师和家长讳莫如深的话题列入语文教材?该册教材主编范守纲教授表示,基于三个原因:首先,如今的影视、漫画以及文学作品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爱情故事和爱情画面,中学生每天都可能接触到“爱情”;其次,祖父母、父母都是孩子眼里“爱情”的榜样,孩子也能从他们的语言行为中感受到爱的表达;最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三的孩子已进入青春期,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难免对这个主题产生好奇。“与其让孩子闷在心里想不通,或者看一些乱七八糟的‘爱情’书籍,还不如直面这个问题,用大师的优秀作品来引导孩子认识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爱情。而且,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些名篇名作也是更高级的青春期性教育范本。”

  “把这么多描写爱情的名篇名作集中在一个单元,不是哗众取宠,而是为了让教材更贴近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帮助他们了解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本册语文教材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范守纲教授说。

  范教授说,当前中学生几乎天天都可以从影视、网络、书报等传媒中和他们的日常生活里看到爱情,但大多数的家长和教师对这个话题却又讳莫如深,即使谈到爱情也往往从负面的“早恋”角度邪恶化爱情。与其让这些正在发育的孩子们因好奇又缺乏正确引导而误入歧途,不如让世界名家的经典话语帮助他们走过这段“躁动期”。

  看看以往的教材,多是成人专家的思想结晶,面孔呆板,腔调生硬,缺乏鲜活的社会和情感教育,只需要英雄高尚形象,没有学生们情感表白的代表作,形成“教育真空”,使学生成为纯洁无瑕的“感情圣人”,羞于大声说爱,在“爱情”这个美好的字眼面前抬不起头,可谓“爱情”两个字很辛苦。哪位老师要是在课堂上讲到“爱情”字眼,学生们多会“窃窃私笑”,表情异常,就像看到了外星人。这种人为制造爱情禁区的教育没有将正常正当的情绪传达给学生,善意的围追堵截违背了青少年心态和情感发展规律。“爱情如歌”将新鲜情感资源引入课堂,课堂上也可以“谈情说爱”,让孩子认识到单调的课堂之外还有更美好的情感空间,知道爱情是幸福的,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健康情感,在生动案例中消除对爱情的神秘感和朦胧碰撞,增进对爱情的科学认识和了解,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念,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为青春期“免疫”

  某些家长和老师担心孩子接触了“爱情单元”,学习了讴歌爱情的文学作品会陷入早恋,这种想法有些杞人忧天了。相反的,目前出现的青少年早恋事件最主要的因素恰恰是对孩子爱情教育、性教育的缺乏,家长对此讳莫如深,学校又单纯的管卡压、堵躲骗,不少学生就把自己的早恋归因于我们成人对此的神秘和防范,“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了。

  在语文教材中设置爱情单元,让学生既能认识到“爱情如歌”,“爱情将成为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使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更能让中学生们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爱情,爱情需要哪些精神的物质的基础,爱情与友情有着怎样的不同……

  近来,随着教育观念的开放,表现在性教育上的开放度愈来愈高,为青少年开设专题课、为中学生编写相关读物等等,意在引导青春萌动的少年男女能够正确对待“性”。这些做法都不失为直接见效的好办法,但细想之下,又都存在急功近利的嫌疑。试想,如果引导好青少年能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没有盲目的“情”,哪来冲动的“性”呢?没有正确的爱情观做基石,就难以确立科学的性观念。

  在语文教材中增设“爱情单元”,就是在根源上做文章,以高尚的情操引导青少年,使他们正确认识爱情这一独特情感,科学对待自己心中的感情。在青少年的“危险时期”即将到来或正在到来之际,及时地向他们传达正确的认识,恰似一剂“防疫针”,赋予他们免疫功能,避免了随意支配自己的感情,也就避免了因情起性或为情所困的冲动。爱情观念教育与性知识传播,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舍此而逐彼,难免殊途异路、适得其反。

  不仅如此,当今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一代,他们成人后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价值理念,特别是对家庭伦理观念的影响,都是由当前的教育思想与方法所决定着的。青少年是世界观的成长期,如果我们只注重对“性”上的防范,缺乏在“情”上的引导,就难以让他们树立积极的爱情观。爱情既是一种神圣美好的情感,更意味着一种责任,一定程度上还是对自我权利的主张与对自我义务的承担,对于芳心萌动的青少年,正面回答他们心目中对爱情的好奇、不解、疑虑与困惑,无疑是素质教育的应有内容。

  所以,与其让学生无师自通,不如解放教育思想步伐。让学生接触爱情之类的课题不会形成洪水猛兽,更不会将孩子教育成意识紊乱,孩子有了一定的辨别力,又有老师的正面引导,这种变堵为疏的及时解放恰恰能让孩子从各个层面了解丰富爱情,向初中学生上“爱情课”,不应作为局部性的“尝试”,而应在所有的中学生群体中普遍推行。让所有的中学生,都能在正确的爱情观念引导下,打破人生必须了解的某种神秘,走出幼稚的“朦胧情感”所导致的心理误区,促进他们以健康的心态去学习和生活。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只要解放思想,认真规范,“爱情单元”进教材也是一种教育大智慧,值得期待!(张颖侠)责任编辑:刘险涛来源:烟台广播电视报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NBA中国赛即将打响
2004诺贝尔奖
雅尔北京音乐会
最新汽车降价信息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孙楠2004上海演唱会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姚明首部自传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