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借读生被边缘化是外地学生和家庭的痛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6日12:34 新京报 | ||||||||
作者:于平 今天,北京各区县的中小学运动会将陆续开场。然而,在有的学校,一些体育成绩很好的外地借读生却无法参加。因为按北京市的规定,区级运动会的前3名可在中考时加分,而外地生不享受这一待遇,如果外地生参加比赛,则可能挤占北京生加分名额。(见10月15日《北京晨报》)
这则新闻让人想起,本报记者在“寻找京城失学的农民工子女”活动期间做过的一些调查。那次调查发现,目前许多外地借读生虽然能进入北京的公办中小学,但是他们要想融入公办学校正常的学习、生活,则非常困难。很多农民工子女都有过在公办学校受同学欺负、歧视的经历。此外,公办学校的老师和管理者也同样有意无意推波助澜,歧视或忽视外地借读生。 这表明,许多公办学校的外地借读生们正被置于“边缘化”,而这样的“边缘化”,危害是巨大的。 外地孩子首当其冲成为这种“边缘化”状态的受害者,要知道,中小学时期正是孩子人格成型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为孩子提供一个充满温情与爱心的教育环境,将会导致孩子人格的异化。在性格上,经常受到欺负却无力进行反抗,孩子的性格会变得封闭、自卑、敏感、脆弱;在人格上,长期处于被忽视或受歧视的状态,会让他们产生对他人、对社会的冷漠感,极端时甚至会产生仇视社会的心理。 这些借读生今后大部分都会留在城市,如果他们小的时候,心灵就因为歧视的外部环境而扭曲,那么他们的未来是令人担忧的,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社会很可能要为此付出代价。 北京本地学生其实也是借读生“边缘化”生存状态的受害者。因为可以看到,一个喜欢嘲笑穷困者,一个喜欢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一个长期依靠不平等制度获得优越感与高人一等感觉的孩子,他的心理会是百分之百健康吗?他们的人格会十分健全吗?他们今后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吗?自高自大,不习惯和别人平等交流,缺乏爱心与同情心,这只是市侩的素质而不是市民的素质,当少数孩子已经染上了这种习性时,我们的老师、家长、学校难道不该反思和警醒吗? 借读生“边缘化”生存状态使得政府也成为了实质上的受害者,北京市政府取消农民工子女的借读费,鼓励打工子弟进公校,改善打工子弟的受教育环境和质量,这样的初衷非常好。 但正是由于借读生在某些公校被“边缘化”,导致许多农民工子女对公办学校“敬而远之”,一些即使家庭富裕的外地家庭甚至情愿把孩子送到打工子弟学校,而不肯送到公校;或者在公校上了一段时间,但因难以融入那里的环境,又回到打工子弟学校。这样一来,政府帮助农民工子女的努力被打了折扣,政府的威信受到损害。 可见,借读生被“边缘化”不仅是外地学生和家庭的痛,也是北京现代化进程中的隐忧。不过,解决这一问题的其实也不复杂,例如,彻底清除那些歧视外地借读生的教育管理制度或学校管理制度;开展北京本地学生与外地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把外地借读生权利的保护、心理健康的维护、受教育质量的好坏等内容列入教育部门对于公办学校的考核标准,激发学校保护好、教育好外地借读生的动力……总之,办法是有的,关键是我们能不能有心去做,用心去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