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我首颗原子弹爆炸揭秘:进蘑菇云取样(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6日14:47 金羊网-羊城晚报

  立刻注册新浪免费邮箱,激活1G空间


  霹雳一声惊天地,蘑菇云升起红戈壁。

  40年前的今天,1964年10月16日晚,中华大地爆出一则令全球震惊的特大新闻: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关于我国研制原子弹决策的形成以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研制原子弹的情况,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但是对如何运送第一颗原子弹到预定地点、如何通过蘑菇云取样、如何连夜将样品安全送到北京等情况,却鲜为人知。

  不久前,记者参加广州空军某干休所一次老同志座谈会,有机会采访了李贤凤老人。记者看到他的脸上手上都有些红斑,一再追问下,他才说出是参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工作时受到轻微辐射的反应。当年他就是参加运送、取样、送样品等工作的飞行大队队长、党支部书记,是他率机组直接将拆装的原子弹送到前沿基地;这个大队另一个机组在蘑菇云中取样后,又是他冒着恶劣天气连夜送样品到北京。他断断续续道出了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图片: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A:非常受命

  突然接通知即到北京报到 啥任务?先去看电影


  1964年5月25日,上级通知我有重要任务,要我立即去北京到空军司令部机关报到。第二天空司作战部恽前程副部长,带我坐他的车一起到北京总参招待所,我在途中问恽副部长,有什么任务?部长说我们到总参、到国防科工委开会、看电影。

  我心里有点犯嘀咕。进到大礼堂,看到空军成钧副司令员来了。过了一会儿,大家都起来鼓掌,我抬头一看,是聂荣臻元帅和张爱萍副总长来了。当时,放了两部片子,一部是苏联原子弹爆炸试验的片子,另一部是美国原子弹投到日本广岛爆炸的情景。一边看,一边听解说,慢慢地我知道了“原子弹爆炸是怎么回事”。

  张爱萍强调保密纪律 对领导,你也不能说

  放完电影,张爱萍副总长讲话:同志们都看了电影,有苏联的原子弹爆炸试验,有美国投的原子弹。核大国都想垄断这门技术,神气得很,一旦反对他们的人也有了,他们就不那么神气了。在座的同志们就是要去搞原子弹试验的。

  聂帅接着说,50年代末,中苏两党的关系紧张,本来苏联专家和我国专家在一起研制原子弹,1960年7月赫鲁晓夫背信弃义,下令把苏联专家全部撤走,资料全部运回苏联,原来应该供应的设备也不供应了。我们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经过几年的研究,终于研制出来了原子弹。现在我们就要搞试验,搞地爆试验,搞空爆试验,搞导弹发射试验。
图片:李贤凤率机组运送第一颗原子弹。

  张副总长又说,提一下保密问题,对在坐的同志没有秘密可保,但要求你们严格遵守保密纪律,即便是你的亲人,你的上级,你的同事,都不能讲。李贤凤告诉记者:“我们就是在这种特殊形式下受领特殊任务的。”

  表态后才知具体任务 任机长,运送原子弹

  随后进行了分组讨论和表态,但我还不知道我和我们单位具体任务有那些。最后一位首长讲了具体任务,要我告诉我们部队的韩琳师长,派出五架飞机:一架伊尔-14型飞机由我担任机长,装运原子弹及配套器材和运送蘑菇云中取回的样品;另一架伊尔型飞机用于高空取样品;两架直升机用于爆炸地区吊运物资;一架里-2型飞机作为后勤保障机。成副司令员说,着陆不能太重,这次运载原子弹要求很高,落地要很轻很轻。
图片:原子弹爆炸现场人们激动欢呼。

  当年5月底,我率机组先行飞往北京。临别前,领导、战友和家属们问,我们都是一句话:“执行特殊任务!”

  我所带领的14402号飞机,是师里最好的一架伊尔-14型,副驾驶展自强,领航长宋玉琛,通信长钱祖芳,空中机械师胡成立、杨香林。原子弹临爆前,由我们负责将分解的原子弹,运送到前沿基地,再进行组装。

  B、非常运载

  最好的飞机也是非密封舱的 恒温飞行,一大难题


  运载原子弹时,不论是空中还是地面运震率和恒温的标准,都有严格的规定,伸缩范围很小。我想,像我们这种非密封舱飞机,速度小,加温与降温设备都很差,在西北沙漠地带,夏天炎热气候中飞行,要达到保持恒温,难度实在很大,万一有个闪失,后果不堪设想。

  专家和首长们看出了我的心思,对我说有什么问题你就提。我想,我来自广东南雄革命老根据地,从小就给富人家放牛,参加解放军后,是党和人民把我培养成飞行员,我应该克服一切困难。于是我说:压力是有,但我能克服。同时,我也提了一些问题,比如运载过程中,航线上有哪些机场能提供降落;西北有关地区天气变化规律等,这些问题都得到了有关部门的技术支持。

  机场简陋跑道不平如何防震 “小心轻放”,反复演练

  西北地区机场简陋,土、石、草凸凹不平的跑道多,为了解决防震问题,我们选择了与我们在未来执行任务中要降落的机场条件相似的机场,进行反复演练。经过近1个月的反复演练,突破了运震率的难题。

  为了保持恒温20±2℃的条件,在炎热的夏天选择拂晓起飞,避开高温时飞行;此外,我们除了使用机上加温、降温的设备外,还因陋就简在货舱内利用加温炉、毛毯、防潮隔热布等物品帮助控制舱内温度,避免了随着飞行高度升高温度降低而无法保持恒温的问题。

  隐蔽低空飞行有效保密 多次往返,无人知晓

  在通信联络上,我们利用地形地物,采取隐蔽低空飞行,通信联络尽量保持无线电静默,只收听不发话,或只按规定点击一个信号。我们利用此法,在8月上旬前连续飞行了多次,把原子弹顺利运到目的地———××号基地,××机场没有任何不正常反应,采取的保密措施效果很好。

  8月中旬,我部派出的五架飞机陆续到达××号基地,并成立了临时的飞行大队,指定我为支部书记。

  C、非常取样

  当时没有无人驾驶飞机 穿“火球”,用人工取样


  原子弹爆炸成功,它的效果如何,最终要通过从蘑菇云中取样进行科学测定。但是从蘑菇云中取样是一件异常艰巨的任务。它要求机组人员既要有敢闯火海的献身精神,又要有高超的驾驶技术。
图片:李贤凤(左)与指挥部的人合影。

  取样任务,要求在原子弹爆炸时,取样的飞机立即起飞,在规定的时间爬升到规定的高度,平飞穿过蘑菇云这团火球进行取样,5秒种内完成任务,达到取样数量。据计算,原子弹爆炸后30分钟,蘑菇云能升至7000米高空,此时穿过蘑菇云取样时机最佳。进入过早,蘑菇云还未完全形成,冲击波能量未得到充分释放,气浪、涡流强大,此时穿入很可能导致机毁人亡;进入过晚,蘑菇云逐渐散开,此时取出的样品,能量不够质量差,达不到原子弹试验剂量收集标准,这样就可能前功尽弃。国外原子弹试验取样都是无人驾驶飞机,当时我国没有无人驾驶飞机。虽然经专家严格计算,认定有一定的安全系数,但用人工取样确有一定危险。

  原子弹爆炸当天上午都交了———“最后的党费”

  部队领导选定了爬高性能比较好的15503号飞机。由郭洪礼任机长,李传森任副驾驶,领航长季献康,通讯主任王景海,空勤机械师耿君。确定机组后,飞机进行改装,将机翼下部加装两个如副油箱大的取样装置。
  
  试飞,发现了几个问题:一是飞机在规定时间内爬不到规定的高度;二是高空结冰;三是穿上防化兵用的胶皮衣服,戴防毒面具,影响飞行员视线。针对这些技术难题,支部发动机组反复论证、实验,充分发挥飞机性能,在规定时间内爬到了取样的理想高度。对结冰问题,采用入云前打开防冰设备,将机翼先喷上一层防水液,使冰霜难于附在机翼尾翼上,经过试飞这一难题也解决了。至于穿防化兵的胶皮衣服、防毒面具影响视线,也作了必要的更换。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当天上午,我们飞行大队各机组在一起召开了誓师大会。我和郭洪礼等一个个都交了“最后一次党费“,大家都很高兴,也很激动。

  大地炸响取样飞机起飞一而再———钻进蘑菇云

  临别前,我紧握郭洪礼的手说:祝你成功。郭洪礼说:“一定完成任务。”

  下午15时正,强光闪亮,接着升腾起一个巨大的火球,冲击波如同飓风般席卷开来,随后大地轰鸣,渐渐地火球与地面冲起的尘柱连成一体,形成了极为壮观的蘑菇云,翻滚直上蓝天。这时取样的飞机也腾空而起,30分钟后,取样的飞机钻进了庞大的蘑菇云。令人高兴的是仅仅5秒钟飞出了云团,完成了收取样品任务。指挥部看到飞机顺利进出蘑菇云,为了取样保险,命令03号机再进入一次,第二次进入蘑菇云时,2秒钟测量器的红灯亮了,说明剂量收足了,飞机奉命返航。取样飞机胜利完成任务,于16时26分徐徐降落在附近的机场,首长和同志们热烈鼓掌,向勇士们致敬!

  D、连夜上京

  冲洗消毒防止核辐射一支笔,随身测感染


  取样机着陆后,我们机组的同志都等待着尽快送样品到北京。可是我们不能马上走。事先准备好的防化小分队立刻对飞机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飞行人员立即更换衣服,进行冲洗、消毒,经过近两个小时的冲洗消毒,工程技术人员才将样品从取样飞机上搬到运送样品的飞机上。

  我国很注重防辐射的工作,组织上规定:凡参加原子弹试验的同志和到感染区的人,每人都发1支剂量测试笔带在身上,以便测试身上有多少剂量的感染,根据受辐射的剂量和感染程度不同,定期进行体检和治疗。我们单位有几个同志有反应,主要表现在消化系统,肠胃不适等,有的表现在神经系统,头痛头晕;有的表现在皮肤上,出现神经性皮炎、牛皮癣,但都没有生命危险,很多同志都还健在。我手上、脖子上的红斑就是被射线辐射的表现。

  飞行8小时安全到北京众高官,夜半迎样品

  当地时间16时08分,我率送样品的机组飞往北京,途经兰州、加油吃饭后,天气变坏,但我们尽量减小颠簸,战胜沿途恶劣天气,经西安、太原加油,到达北京时已是深夜2时16分,经过8小时零8分的长途飞行终于将样品安全送到北京。国防科工委领导、空军首长以及有关专家等,在南苑机场迎接样品到达。

  记者了解到,第一颗原子弹试验工作圆满完成任务后,在基地召开的总结表彰大会上,李贤凤和郭洪礼两个机组分别荣立集体一等功,并每人获一等功奖章一枚、一等功证书一本。  本报特约记者 陈世基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NBA中国赛即将打响
2004诺贝尔奖
雅尔北京音乐会
最新汽车降价信息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孙楠2004上海演唱会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姚明首部自传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