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我省眼库5年来无一片眼角膜:透视我省眼库角膜捐献空白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7日10:19 生活报

  立刻注册新浪免费邮箱,激活1G空间

  虽上千名志愿者签订捐献眼角膜“协议书”,但至今没有一例真正实施捐献我省眼库成立5年来,库内无一片眼角膜我省1万多人因角膜病致盲,苦于无“材料”实施手术恢复光明我省首例社会捐献眼角膜有望成功

  酝酿施取首例 患者捐献眼角膜

  刘平,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附属眼科医院副院长,黑龙江省白内障疾病质量控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5年前,他就任黑龙江省眼库主任一职,之后奔走呼吁人们在自己死后捐出自己的眼角膜,给那些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实施手术带来光明。然而,这5年来,令刘平教授尴尬的是,至今眼库没有收到一例社会捐出的角膜,眼库库存眼角膜为零。“作为主任,这5年我可以说是碌碌无为。”12日,在刘平教授的办公室,他说出这番话的时候,显得很无奈。

  然而,这一段时间,刘平教授却被一个好消息振奋着,“这一例,能够施取眼角膜的希望非常大,这是患者主动找上门来的,和眼库签订协议,要在自己死后捐出自己的眼角膜。如果成功,这是眼库5年来收到社会捐献的首例眼角膜。”

  刘平教授告诉记者,这名女患者家住阿城市,今年30多岁,是政府部门的干部,今年检查出患严重的乳腺癌,已经晚期。当她得知这个结果后,毅然决定在自己死后,捐出整个尸体,供医学研究之用。然而,她的丈夫和母亲不同意,经过和家里人几次商议后,最终这名女患者决定只捐出自己的眼角膜。9月中旬,她的丈夫通过咨询联系找到了黑龙江省眼库,并签订了捐献眼角膜志愿书。这几天,这名女患者的状况不太好,她的家里人来电话说,一旦患者去世,他们将马上通知眼库,及时施取患者的眼角膜。“而且这几天她的家属经常和眼库保持联系,尽管目前只有这一例最有希望施取成功,但它的积极意义远非捐献的本身。”

  上千“签约”志愿者 多数断联系

  与阿城市这名女患者和眼库签订捐献眼角膜志愿书并能随时和眼库保持联系通报病情相比,5年来,与眼库签订捐献眼角膜志愿书的上千志愿者,如今已经大部分失去了联系。

  1999年,为了配合国务院、国家卫生部开展的“视觉第一中国行动”,经黑龙江省卫生厅批准,决定成立黑龙江省眼库,号召全社会的人们,发扬奉献精神,在死后捐出自己的眼角膜,以挽救那些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让他们重见光明。因为哈医大一院的知名度及各方面的条件等,省卫生厅决定黑龙江眼库由哈医大一院托管,人员及办公室都由哈医大一院负责,在这种背景下,刘平教授出任黑龙江省眼库主任一职。

  “因为设立眼库的意义绝对非同一般,所以之前做好了很多宣传工作,揭牌那天,各路媒体到场,动员宣传,当场就签订了200多份捐献眼角膜志愿书,情景甚是感人。”刘平教授至今仍然感叹5年前眼库成立揭牌那天的壮观场面。随后的几年,志愿者签订捐献眼角膜志愿书的数字逐年递增,如今已经有1000余人了。然而,令刘平教授始料不及也十分难受的是,至今没有一位志愿者真正实施捐献。“现在给患者移植的眼角膜,都是通过其他艰难的途径得来的,非常稀少,对患者来讲,连供不应求都谈不上,简直是杯水车薪,所以,5年来,眼库没有一片眼角膜库存。”

  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刘平教授分析,志愿者签订的志愿书,需要把家庭住址、单位、联系方式都要写上,但志愿者大部分是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和青年,随着时间的改变,这些都会改变,可是改变了,这些志愿者也不通知眼库,所以无法联系上。

  刘平教授说,他们为每一个志愿者发了一个卡片,要求他们随时带在身上,一旦发生意外或有“情况”,别人通过卡片就能知道这个人是捐献眼角膜的志愿者。“可是谁能将这种卡片带在身上呢?即使志愿者有意外发生,又有什么意义?眼库出现这种情况,还因为目前签订的志愿书没有法律效力,捐献与否不完全取决于志愿者本人,他们去世后家属是否同意执行也是个难题。”

  我省数千盲患 苦盼眼角膜

  事实上,与我省眼库成立5年来库内无一片眼角膜的尴尬局面相对应的是,我省目前因角膜病致盲的有上万人之多,他们当中60%%的患者通过手术可以重见光明,然而,因为眼角膜非常稀少,他们现在只能在黑暗中生活。

  据刘平教授介绍,器官捐献,在我国已成为一个紧迫而沉重的话题,以角膜捐献为例,据最近报道,目前全国有400万人因角膜病致盲,其中绝大多数是青壮年和儿童,这些盲人中有60%%以上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光明,然而由于死后愿意捐出角膜者很少,每年仅有2000余例病人可以进行角膜移植,手术量不及美国的50%%,也远远低于斯里兰卡、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我国最早建立的眼库之一的广东省眼库,仅有少量角膜作急用,根本无法有效运作。

  刘平教授说,造成患者增加的原因是社会经济生活复杂,因外伤导致角膜损伤的事故越来越多,各种酸烧伤、碱烧伤、化学伤和外伤等都会对人的角膜造成不同程度损伤。由于缺乏安全生产意识,这一情况尤其在外来民工中比较常见。他接触的患者除少数是因为患先天角膜软化症需要进行角膜移植外,99%的患者为后天事故导致。从医学上看,角膜移植手术已不算高难度手术。经过多年发展与探索,角膜移植技术目前比较成熟,手术成功率可达90%以上。这类手术成功的前提在于角膜材料的供给,然而,目前许多人不得不继续在黑暗中等待,主要原因是角膜移植材料紧缺。眼库提供不了,只能从其他途径组织角膜材料,哈医大眼科医院今年到目前只做了十几例手术。

  刘平教授说,每年到哈医大眼科医院预约角膜移植手术的患者达20到30人,但一般要等上两个月到半年不等,甚至更长时间。由于角膜材料供不应求,有些患者要等两年以上。

  采访中,刘平教授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哈市某中学学生陆某学习非常好,家庭条件也不错,在一次和同学的玩耍中,不慎造成严重外伤导致左眼失明,孩子丧失了活下去的勇气,当时他的父母跪在地上求医生,要医好他们孩子的眼睛,但是因为没有眼角膜,医生也回天无术。

  角膜捐献阻力重重

  一边是千千万万忍受着病痛折磨、急需器官移植的患者,一边是角膜资源丰富的人口大国却“材料”紧缺。巨大的反差让人们不得不思索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角膜捐献在中国有这么大的阻力?

  哈市公证处主任邓贵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人们对角膜捐赠的认识跟其社会背景和文化程度有关,中国人受传统观念束缚,如受“全尸”观念影响,大多不愿在身后捐献角膜。即使有部分人思想开通,家属也会因种种原因加以阻挠。另一方面,角膜捐赠未形成风气,也跟我国尚未建立起器官捐赠和移植的全国性法律法规有关。由于缺少捐赠法,捐赠无法律基础和保障。

  刘平教授说,以前,医院每年还能收到几个死亡儿童的眼角膜,现在一家只有一个孩子,即使死亡了,父母从感情上也不能接受自己孩子的身体被损坏,所以现在儿童的眼角膜一例也收不到了。

  据刘平教授介绍,哈市某医院在2003年收治了一名病情怪异的3岁儿童,尽管经过手术治疗平稳了一段时间,但病情复发后恶化,没保住生命。事后,医院力劝小孩父母,希望留下小孩的眼角膜,可是小孩的父母无论如何也不同意。

  刘平教授说,现在世界上一些国家已经将捐献眼角膜立法,深圳市日前也为捐献器官立法,我省目前在这方面还是空白。下一次政协会议上他要再次提案建议为捐献眼角膜立法。同时他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党政机关干部、学医从医人士应带头签订捐献角膜志愿书,以带动全社会改变观念。(生活报)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NBA中国赛即将打响
2004诺贝尔奖
雅尔北京音乐会
最新汽车降价信息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孙楠2004上海演唱会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姚明首部自传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